文武这个润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词,可谓深入人心,响彻云霄,自古以来便受人敬仰,为世推崇。上至皇家帝王的文治武功,下至寻常百姓的存世之道,无一不息息相关。文人墨客、武将奇兵更受后人津津乐道,推崇备至,或钦佩之至或扼腕叹息。孔子、关羽作为中国的两大圣人,被推上文武二圣的宝座更是受人敬重,为人供奉。
百代文宗——文圣孔子(仁、礼、智化身)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如今孔子家族已有79代传人,遍及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孔子学院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后,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截止2015.12.6)。它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做出了巨大贡献。
忠肝义胆——武圣关羽(忠、义、勇化身)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关羽早年随刘备,桃园三结义后世传佳话;阵前斩颜良深入孟德心,千里走单骑忠义美名传;水淹七军胜威名震华夏;骄横败麦城神坛就此完。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武圣的尊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为武圣,唐肃宗时期,初设武庙,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姜太公为主祀;宋真宗时,继续加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仍以姜太公为武圣,主祀武庙;明代开始,明神宗时期,追封岳飞为岳圣帝君,又同时追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圣祖康熙年间,重设武庙,正式尊关羽为武圣。
文圣、武圣的推崇并不是随性而为,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文臣武将从来都是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是古代帝王治国,平天下的左膀右臂,从古自今,文治天下,武定乾坤是社会发展的定律,不胜枚举的文武诗文、成语,佳话美谈的故事(将相和)都是我们今天乃至后世的不朽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