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颐和园什么时候开放 颐和园开放时间

小科普 105

一百年前,当中华民族这列庞大、陈旧、制动接近失灵的车辆摇晃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时,本来可以选择阳光之路,避免后来那场民族大病的,可历史一步迈错,就使几万万人民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其实,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走投无路,社会病痛不断加剧的19世纪,历史给过末代王朝一个机会,国内政治力量也给过它思考、把握和运筹的足够时间,但昏聩的清廷却下错了赌注,最后连同整个君主体制都搭了进去。

1905年,穷途末路的清王朝距离它寿终正寝的日子还有五六年的时光,如果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将死者,上帝给他延缓这么长的时日,应该是足够宽容的。人们为立宪而欢呼的感人消息传到北京颐和园一座小小的湖心亭中,太后和皇上都颇深嘉悦。当年10月2日《申报》的报道是用这四个字形容他们心情的。

一年后,清廷宣布开始筹备资政院,各省准备设立咨议局。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08年,清廷抛出《钦定宪法大纲》,规定此后九年为预备立宪时期。这年年底慈禧带着她死都不放心的皇儿一并撒手西归了,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的载沣不得不决定缩短预备期,提前到宣统五年召开国会,组成内阁。朝野双方依然都带着莫大的期待,人们期待着朝廷能够从垂死中醒来,诚心诚意地推行新政;而朝廷则期待着他们的魔术能够成功,瞒天过海,缓解强大的内外压力。很多人没有意料到,年仅二十七岁的摄政王载沣竟然也是一副权力既得者的心态,并且比偏狭的老佛爷还要僵死。1911年5月8日,人们千呼万唤的内阁名单终于出笼了,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有五人是皇族,八人是满族。人们望眼欲穿盼来的责任内阁竟是一个皇族内阁的怪胎,一时间,海内外舆论大哗。

人们对清廷的最后一丝幻想也彻底破灭了。立宪派绝望了,人民绝望了,革命派更加坚定了。就在清廷公布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名单的前一天,远在美国芝加哥的孙中山已经通电全世界,宣布继续发动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这位熟知解剖学、面色严峻的革命家的冷静目光早已穿透了清王朝的五脏六腑。他说: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成为真立宪。重大政治改革必然会从根本上触动既得利益集团,也不会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设计改革,为了掩饰自己对改革思潮的仇恨,他们只得以种种理由来敷衍舆论,拖延改革。目光如豆的清政府更是一群这般苟延残喘的东西,孙中山把他们看得最透彻。导致清政府众叛亲离的正是他们自己,没有多少人再相信它。直到大厦将倾的那一刻,也没有几个人为它挺身而战。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1905年,也是一个别有意味的年份。这一年,似乎故意要与立宪闹剧巧合到一起的是,中国同盟会于8月20日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的出现,无疑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同盟会在其《章程》中提出了与立宪梦想针锋相对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还是在这一年,《民报》于岁末创刊,孙中山亲拟了《发刊词》,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进程中的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情。接下来,同盟会及其纲领主导了中国那场翻天覆地的大裂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革命先驱孙中山的这句名言,我们背诵了几十年,但让我真正理解它的,还是清末以来的这段总使人感叹不已的历史。

想每天收到历史讲坛的好文,请在微信搜:lishijiangtan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