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长平之战如果赵国赢了)

小科普 154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多,是我国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战略决战。

参战双方分别是当时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和赵国,除了赵国整体实力稍微弱于秦国外,二者在军事实力上几乎是不相上下。

整个战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三年对峙期和后来仅仅一个多月的决战期。

白起

秦军派出了自己的王牌不败战神白起和将军王龁,而赵国也派出了自己王牌,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名将廉颇,以及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的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本篇小编就详细介绍一下这场战国时期规模最宏大的战略决战,同样是我国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首先,先来谈谈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起因。

赵国,作为新生的国家,三家分晋后又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招揽了诸如乐毅、楼昌、虞卿等不少人才,赵武灵王甚至有了侵吞秦国的野心。

后来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名将赵奢长途驰援阏与,并在阏与打败秦军十万大军,取得了著名的阏与之战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赵国称霸天下的极大信心。

白起

而秦国方面,经历商鞅变法几十载,早已是脱胎换骨,又从魏国手中夺取了丢失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占据函谷关要地,不断东出攻打他国。

垂沙之战和鄢郢之战后,强楚落寞,秦国抢占楚国大片土地。伊阙之战秦军完胜占据优势兵力的韩魏联军,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华阳之战又打败赵魏联军,抢占数座城池,名声大增。

致力于东出吞并六国的秦昭襄王,在阏与之败后,听从范睢的建议,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攻打韩魏,获取实质性的好处,占据战略要地后,再准备与赵国决战。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即公元前264年,秦国将矛头主要对准了韩国,武安君白起亲自挂帅,不断攻占韩国城池,韩国被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接连丢失了大片土地,韩王几乎是天天抱头痛哭。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下韩国要地野王,将韩国从中间截断,一分为二,上党郡变成了韩国的飞地。

自知上党不保的韩桓惠王要将上党主动献给秦国,以平息秦国对韩国的持续进攻。

然而上党太守冯亭却不乐意了,他违背韩桓惠王的命令,施展驱狼吞虎之计,私自将上党献给了临近的赵国,把战火引向实力强大的赵国。

赵国此时的国君是赵孝成王,面临从天而降的馅饼,他忍不住就想咬上一口,于是便找来大臣们进行商议。

赵王:平阳君,寡人家中坐,馅饼天上来。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要白送给寡人上党十七座城池、土地和人口,你觉得寡人能吃下吗?

赵豹:大王,秦国强盛,武安君白起更是当世名将,无人能敌。

他们损耗大量人力和兵力从韩国手中抢占城池,如今眼看上党就是囊中之物了,韩王也要将其主动献出,以平息秦国对韩国的用兵,我们若是横插一杠,定会被秦国记恨。

到那时,秦国攻打韩国的大军将会调转矛头,直奔我赵国而来,我赵国恐将遭受不白战火。

冯亭那小子坏得很,他这招驱狼吞虎之计,就是要用上党之地来嫁祸我们赵国,让我们赵国和秦国拼个你死我活,从而为韩国赢得喘息之机。

试问我赵国上下,倘若秦国派武安君白起攻赵,谁有把握能战胜他?所以,臣以为接受上党之地对我们来说,弊大于利,请大王莫要引火烧身。

听完赵豹的一番言论后,赵王明显有些犹豫,于是他又将目光看向平原君赵胜和赵禹。

平原君赵胜

赵王:平原君,如此肥肉白送到寡人口里,寡人看着都眼馋不得,你觉得寡人可以接受上党之地吗?

赵胜:发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打,也不一定能打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上党十七座城池,却不费一兵一卒,如此好处,哪里还有?大王,这是大利,不要白不要,千万不能失去了机会。

赵王:赵禹,你觉得呢?

赵禹:平原君言之有理,况且我赵国要称霸群雄,早晚会与秦国一战,就算惧怕秦国的武安君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迟早都会打过来。

既如此,早一天和晚一天又有何区别?有了上党,我们还能拉伸战略纵深。加上上党地势险要,是我们抵挡秦军进攻的战略要地,我们何不趁早做准备呢?

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暗中对赵禹竖起了大拇指,而平阳君则面带忧色,但此时的赵王已经被眼前的好处所蒙蔽,哪里还顾得着他的心情和忧虑?

赵孝成王虽然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但是他并非真的傻子,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平阳君的担忧很有道理。

既然平原君支持他接收上党,赵孝成王自然也要向他请教与秦军作战之事

赵王:我们如果接收了上党地区,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攻,寡人该派谁去抵挡?

赵胜:派别人是绝对抵挡不住白起的,廉颇勇猛善战,为我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又爱惜士卒。

虽然野战廉颇不如白起,但守住上党,廉颇绝对是绰绰有余。

赵王:平原君所说有理,秦国强大,我赵国也并非不能力敌。

传寡人之命,封冯亭为华阳君,平原君带人前去接收上党,令廉颇为将军,带兵进驻上党,加紧备战,以防秦军来袭。

廉颇

就这样,赵国完全接收了上党地区,秦昭襄王大怒,连夜召来白起。

秦王:赵国欺我,寡人要你进攻上党,为我秦国拿下被赵国劫走的肥肉,武安君可有困难?

白起:我大秦虽不惧赵国,现在攻打上党也未尝不可,但赵国在上党也有四十多万军队,贸然与之决战,反而与我不利。

秦王:武安君可有应对之策?

白起:两路夹击,覆灭赵军主力。

秦王:哪来的两路夹击?

白起用佩剑指了指地图上韩国北方的一片区域。

白起

白起:大王请看,打下韩国这片区域,我军就可对赵军形成两路夹击之势。

秦王:彩!我有武安君,何愁天下不统一?

随后,秦国派白起继续进攻韩国,白起接连拿下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震慑韩国的同时,又形成了对赵军战略上的夹击之势。

秦昭襄王又派王龁统领大军攻占上党,廉颇不敌秦军,率兵退守长平,将韩国逃难过来的百姓悉数收入城中,又在长平地区设下了三道防线,以抵挡秦军。

秦军猛攻赵军防线,攻下赵军第一道防线中重要的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随后又一鼓作气攻下廉颇打造的西垒壁。

无奈之下,廉颇将军队收缩在第二道防线内,大军固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任凭秦军如何挑衅,廉颇就是不出兵。

廉颇的目的很明显,他就是要以逸待劳,避敌锐气。

王龁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不如他们占据主场优势的赵军,等敌军久攻不下第二道防线后,士气定会大减,再加上他们粮草耗尽,他再发动反击,定能一局定胜负。

然而让廉颇想不到的是,秦军早有准备。他们召集青壮,疏通渠道,通过水路运粮,让廉颇的计划落空,反而是赵军先出现了粮草不济的问题。

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壁固守,与秦军打消耗战的政策极为不满。

加上韩魏楚被秦军打怕,不敢增援,齐国憎恨赵国参与五国伐齐(日后会详讲),不愿意借粮给赵国,燕国又是秦国联姻之国,与秦国是同盟,更不会帮助赵国了。

赵孝成王

于是,赵孝成王心生与秦国和谈的想法,却因为操作不当,让秦国看到了赵国的孤立无援,拒绝与他们和谈。

为了将挡在眼前的赵国屏障廉颇调走,从而彻底战胜赵国,秦国施展反间计,大肆宣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的本领,言称秦军最害怕赵括统兵,赵括统兵,秦军必败。

赵王本就对廉颇被动防御,不主动出击与秦军交战感到不满,加上赵国粮草供给出现了问题,齐国不愿意借粮,又有十年前阏与之战的胜利,让赵孝成王心存侥幸,有了换将的想法。

放眼朝中上下,能与秦军较量的人少之又少,乐毅是不错,曾组织五国联军打得强齐只剩下两座城池,但他刚投奔赵国没多久,人心尚未归附,赵孝成王不可能将四十多万赵军交给他来指挥。

至于李牧,此时尚在代郡戍边不说,还没有表现出其优秀的统军本领。每次匈奴入侵,他都避而不战,就连匈奴人都瞧不起他,认为他胆小怕事。

李牧

如果用李牧换下廉颇,保不准他又是一个廉颇,赵孝成王最需要的是如马服君赵奢那样能主动进攻秦军的将军,而不是像廉颇这样一味地被动防守,消耗赵国国力的防御型统帅。

此时秦国间谍又在邯郸大肆宣扬赵括的本领,而赵括本身也表现得极为优秀,甚至曾经与其父马服君谈论军事也不落下风,这让赵孝成王开始更加关注这位后起之秀了。

因为其父亲赵奢的关系,赵孝成王对赵括给予厚望,觉得他能继承赵奢,成为马服君第二。

于是赵孝成王找来赵括,想要考验他一番。

赵括

赵王:赵括,你父亲马服君是我赵国唯一一位能战胜秦军的将军,只可惜他已经不在了,否则寡人定要马服君统兵御敌,说不定早就击退秦军了。

好在你熟读你父亲留下的书籍,继承了马服君的统兵能力,曾经与马服君讨论军事都不落下风,寡人十分看好你。

最近邯郸城内到处都说你能统率我赵军战胜秦军,你有没有把握替寡人击退秦军,保护我赵国的领土和百姓?

赵括:大王,如果秦军派武安君白起来统兵,我还得仔细考虑一二,不说能战胜白起,至少能够确保我赵国军队不受损失。

赵括

但如今秦军的统兵将军是王龁,他也不过是廉颇的对手,两人打了三年,如今依旧僵持不下,若由我统兵,定能一举击溃秦军,扬我大赵国威。

赵王:彩!我赵国如果多一些你这样的将军,何愁我大赵不兴?又何愁不能战胜强秦?

得知赵王要用赵括换下廉颇后,蔺相如带病前去觐见,让赵孝成王收回成命。

而赵括的母亲因为马服君曾经对赵括的评价中看不中用,恐将毁我赵军,心生忧虑,也连夜拜见赵王,希望他收回成命。

赵括母亲

赵括母:大王如果执意要用我儿赵括,倘若日后括不能为大赵立功,或者犯下什么大错,让我赵军遭受损失,请大王勿要连累我家人。

赵王:夫人放心,寡人记住了,不管赵括将来犯下什么过错,寡人绝对不会连累到你。

就这样,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执意用毫无统兵经验的赵括替换了沙场老将廉颇。

赵括也没有让赵孝成王失望,他来到长平后,将那些支持廉颇固守政策的将领统统换成自己带来的人,还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对秦军主动出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更换将领后,差点笑过去了。

他立马将白起暗中派到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作战,并封锁消息,让人看到表面上指挥赵军的依旧是王龁。

时间到了此时,长平之战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已经先后登场,一方是打了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的武安君白起,另一方则是被君主给予厚望,才华不下马服君赵奢,有望成为第二个马服君的后起新秀赵括。

面对赵军的强力攻势,白起让秦军稍作抵抗后就向后撤退,做出一种战败的假象,实际上他暗中已经抽调了两支队伍,直插赵军背后。

到了此时,赵括依旧不知道秦军已经换将,觉得王龁统帅的秦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完全不是他的对手。

白起

于是赵括命令秦军主力追击溃逃秦军,猛攻秦军的营垒,却不知自己的后路已经被白起的两路大军给抄了,他用于囤积粮草的大粮山,此时也变成了秦军的囊中之物。

白起两路奇兵,一路断了赵军退路,一路从中间将赵军一分为二,秦军将赵军包围在谷中,断了他们的粮道。

得知大军被围,赵军进攻秦军西垒壁不下,赵括这才反应过来,秦军的统兵将军已经换人了。

长平战场

如今与他对决的不是王龁,而是武安君白起,无奈之下,赵括只能率军就地建造营垒,等待救援。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被围,粮道被切断后,不惜许下重利,紧急动员一切可以增援的力量,前去增援白起,断赵军粮道和增援,以图将四十多万赵军主力通通吃掉。

时间来到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军中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混乱现象,而赵括也早失去了依靠增援突出重围的希望。

赵括

无奈之下,他将残存的四十多万大军分成四路,从四个方向突围,而他则亲自带领其中一路,强行突围,又都被秦军打退,赵括本人也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军失去军事统帅,四十万大军投降秦军,后又被秦军坑杀,只留下二百余年龄尚小的孩童被用来震慑赵国放了回去。

此战史称长平之战,最终秦军以二十万伤亡为代价,全歼赵军四十五万主力,也让武安君白起的军事生涯迈入了人生最巅峰。

长平之战是我国冷兵器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歼战,此战对战双方是战国时期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秦国与赵国。

长平战场

被赵孝成王给予厚望的后起之秀赵括,没能发挥出他父亲马服君的军事才能。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首战,也是他军事生涯上的最后一战。

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蒙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失去了与秦国一争天下的资格。

此后几十年,直至赵国灭亡,面对秦军的进攻,赵国一直都处于守势。

赵括也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被后人扣上了纸上谈兵的耻辱帽子。

赵括

有人说,如果赵王不中秦军反间计,没有撤换廉颇,赵国说不定就不会败了。

也有人说,假如赵军主帅是乐毅,应该能战胜秦军。

还有人说,赵王若是换了李牧领兵,说不定就能改写长平之战的结果,一统天下的可能也就变成了赵国。

小编想说,不管换成是谁,历史就是历史,即便后来赵孝成王后悔改换赵括替代廉颇,那也无法改变长平之败的局面。

当时的赵国无论是外交,还是军事上,或是综合国力,实际上都不是同样强大的秦军之对手。

赵国因为各种原因被其它国家孤立,根本得不到任何外来的增援。

长平战场

相反,秦国不但强盛,还与远在东北冰天雪地里的燕国结为盟国,又与齐国没有纷争,其它三国都被他打怕,根本无力与之争锋,外交上可以碾压赵国。

至于国力,经过商鞅变法几十载,山东六国有哪一个国家能与秦国抗衡?

更要命的是,秦昭襄王还是一位英明之主,手下还有武安君白起这样打遍天下无敌手,从未有过败绩的战神猛将。

有这么多优势就算了,秦国还能施展反间计,而赵孝成王也乐意中计,改换赵括替代廉颇,秦国想不胜利都难。

除此之外,双方其实都不想再继续僵持下去了,很显然,赵孝成王没有秦昭襄王的耐性,率先坐不住,主动向秦国求和,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才是最致命的因素。

两千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早已经成为了历史,四十多万赵军的尸骨也几乎化成了黄土,但每当后人提及这场战争之时,也都会为赵国感到可惜,也为赵括感到遗憾。

李牧

假如赵孝成王改派接替廉颇的不是赵括,而是李牧或者乐毅,又会是何种结果?请看小编下期分享,长平之战番外:假如与白起PK的不是赵括,结局又会如何?

特别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限制,请联系小编,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