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举办冬奥会,中国花了五年时间才成功突破人工造雪技术

小科普 129

文/科普时分

编辑/科普时分

北京作为历史上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其背后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

尤其是此次冬奥会的举办,更是离不开人工造雪这一技术。

然而制造符合冬奥会的人工雪并不是一件易事,此前这一技术被国外牢牢封锁,中国在2016年之前还无法造出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赛道。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取得技术突破,更让外媒公开夸奖中国的人造雪呢?

人造雪的作用

首先来看看人造雪的作用,在冬奥会的各项比赛中使用人造雪可以有效地减小,运动员在比赛时滑板和赛道之间的摩擦。

这就好比运动员在操场上跑步一样,需要穿一双轻盈并符合空气动力学的鞋子,这样才会在高速运动中不容易滑倒受伤。

而人造雪相比于自然雪花来说,能够实现在硬度上、含雪量上,甚至是雪的直径大小上都做出改变。

也可以针对不同比赛对雪的要求制造出不同的人造雪,在这之中,冰状雪赛道属于十分优秀的比赛赛道。

能够发挥出运动员的最大实力甚至是提升运动员的成绩,且运动员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赛道问题发生侧翻和急停,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人造雪技术也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就已经开始采用了人造雪。

此时人们就已经发现,相比复杂多变的天然雪来说,人造雪更能够满足冬奥会比赛项目的各种用雪要求。

也能够更加稳定地形成完善的雪道。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却迟迟没有研究出符合冬奥会使用标准的人造雪。

为了冬奥会的顺利我们开始研究人工造雪技术,然而赛场上的人工雪制造并不简单。

因为国际上已经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封锁,也并不提供给我们冬奥会冰雪赛道的具体规格以及标准线。

我们在虚无缥缈的情况下来研究人工造雪,这注定是一场充满困难的道路。

然而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时间来到2017年,我国针对冬奥会紧急召开了滑雪赛道的制作会议,迅速组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研究团队。

这支团队在秦大河院士的带领下,开始全力突破人工造雪技术。

刚开始就遇到了环境上的难题。

因为造雪机的运行必须在环境极低的情况下进行,这支团队中的科研人员就毫不犹豫地带着设备,进入了零下二十度气温的云顶滑雪公园。

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上将近11个小时,终于在五年的努力过后,秦大河和他的团队突破了人工造雪技术。

为这次冬奥会的举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这项技术的成功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那我们为什么之前没有掌握人工造雪技术呢?

为什么中国之前造不出人工雪。

冬奥会在雪地使用上和滑雪场中使用的雪大相径庭,在奥运会中对雪的厚度硬度甚至是每片雪花的粒径都有着严格要求。

它需要比普通滑雪赛道中使用的雪更加的稳定以保证赛道的滑度。

中国此前之所以在这项技术上落后海外,其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就是我国很少举办冰雪运动方面的赛事,因此在造雪经验和生产检测设备中,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第二就是人工造雪这个技术,国外对我们实行了技术封锁。

甚至在国际上冰雪赛道的制作团队来中国查看赛道的时候,也仅仅是用脚踩一踩,再捏一捏,然后就告诉你不合格。

有关不合格的原因他们绝口不提,而在没有冰状雪含量参考标准的前提下,我们的研究之路寸步难行。

但是以前的人们说过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就制造条件也要上。

因为根据之前的经验来看,我们要使用的人工造雪机不可能从国外购买。

即使海外的生产商们愿意向我们售卖,那也是早就被淘汰多年的产品。

在技术上达不到我们的需求。

单从这里来看,我们想要成功举办冬奥会就要自主解决人工造雪问题。

在经过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后,终于掌握了人工造雪的关键技术,保证了冬奥会的顺利进行。

首钢滑雪大跳台

中国选手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上的最后一跳火爆全网,一举夺下金牌。

而谷爱凌脚下的雪场就是我国用五年时间打造出来的。

我国此次冬奥会的赛区为北京、张家口和延庆。

而这里的降雪资源并不充裕,再加上比赛赛道的特殊要求,就连平时人们毫不在意的雪花大小,都是人工造雪过程中为保证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旦人工雪制造出来的雪花太大,就会在遇冷之后形成厚雪,而如果雪花过小,就达不到赛道标准。

这次谷爱凌脚下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2021年的12月份就开始了紧张的造雪工作。

在经过了复杂的造雪、存雪、塑形和二次塑形后,最终形成了一条完美的冰状雪赛道。

这样既可以很大的程度上保证雪道的不变形,不管选手是第几个出场的,雪道依旧是平整光滑的。

不会因为赛道的使用消耗而影响选手的发挥,这样也能一定程度地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而我国的人工造雪技术之所以能够成功突破封锁,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这两种仪器的研发。

它们就是冰雪粒径测量仪冰雪硬度测量仪

以前在进行冰状雪的质量检测时,只是依靠主观来继续判断,由裁判在冰状雪赛道上踩一踩再用手捏一捏,根据经验来判断该赛道能否进行使用。

而有了仪器之后,就可以通过仪器对赛道进行精准的数据判定其是否合格。

我们将冰状雪的判定从人工主观变成了可观的数据监测指标。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表明这些仪器除了能够运用到冰状雪赛道上之外,还计划将其应用到极地冰盖和科学考察站的建设中。

我国攻克人工造雪技术后,能为我们提供什么便利呢?

我国用五年的时间突破技术封锁,在2021年成功打破人工雪的垄断。

让我们的冬奥会举办实现了用雪自由。

然而这次秦大河攻克的人工造雪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冬奥会的赛道建设,还能够在之后的国际赛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国内的滑雪场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将滑雪赛道进一步的升级。

虽说我们在人工造雪技术的突破上花费了足足五年。

但是掌握这一技术,在冬奥会的赛道建设上,直接为我们带来了更低的建设成本。

秦大河团队中的科研人员也因为这一成就,得到了更高的知名度以及未来事业发展中大量的商机。

迄今为止,中国的人工造雪团队,已经能够自主生产高质量的人工造雪机和除雪机。

在双人雪车和四人雪车的领域中,也实现了突破。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次冬奥会的科技主题挥发得淋漓尽致。

这次我国在人工造雪技术上的突破,不但为此次我国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雪务保障。

更是在之后的冬奥举办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层面支持。

雪的存储

在突破人工造雪技术之后,本着不断钻研的刻苦精神。

我们还在这一技术上进一步地研发出了独特的雪的村塾技术。

大大地降低了雪的损耗。

因为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必然要大规模地使用雪。

这个时候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就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存储。

为了践行此次冬奥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绿色环保世界的理念。

我们的技术团队还进行了雪花融化之后水的二次利用,用实际行动宣导绿色环保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这张技术的成功,不仅可以运用在这次的奥运赛事中,还能够在保护我国冰川融化上做出巨大贡献。

在拥有这项技术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冰雪事业未来一片光明。

获外媒公开点赞

在今年的2月9号,国际奥委会的总监玛丽萨鲁瓦公开对中国此次的冬奥会进行点赞。

我们始终铭记此次冬奥会的绿色环保理念,将第一次奥运会的场馆水立方进行了巧妙的二次利用,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了冰立方。

对此玛丽萨鲁瓦也表示,希望之后的国家在进行奥运会举办的时候,也参考中国的环保模式。

与此同时还对中国本次科技感十足的冬奥会,进行了毫不掩饰地赞叹。

这次冬奥会也体现出了中国的强大,开幕式中的各种高科技让人应接不暇。

我们的目光也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投向了更为宏大的远方。

那就是人类共同体。

对于我们举办的这两次奥运会,张艺谋先生表示,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正处于奋力拼搏的时期。

因此就极力地展现出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和气质。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加长远的未来。

这也是这次奥运会主题的来源,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展现了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绿色黑科技技术。

尤其是中国的人工造雪技术更是获得了外媒毫不保留的称赞。

中国人都有一种逆流而上奋勇直前的勇气。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面对苦难从不轻言放弃,反而越是在困难的境地中,越是能够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这里也由衷地感谢为我国冰雪事业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们。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