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排名前三十名(14亿人口一天死多少人)

小科普 138

头条创作挑战赛

1.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全球人口破80亿了,但我国的生育率数据并不乐观。

2021年全国只有48万新增人口。

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到2023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从14亿回落至13亿,而印度将达到16.68亿,

经济起来了生育率降下来了,这从来不是一个中国特色问题,还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

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了第1届世界人口大会,在这届大会上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在这之后的50年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家步入了经济崛起,就免不了一个接一个地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尽管他们中有的政府给孩子从奶粉到上大学都进行了补贴,比如北欧。

也有的国家曾把生育看作为人生头等大事,比如日本。

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解决不了生育难题。

爱生不生是年轻人的自由,为啥政府总比百姓更着急?

生育率下降了。无非会给社会带来两个影响,人口的老龄化和有效劳动力的缺失,前者为社会发展增加负担,后者为社会发展降低动能。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是世界人口大会上由印度代表团团长提出来的。

印度这波企业级理解可谓领先世界半个世纪,

那么印度即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然后就到印度的优势期了?

2.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就业压力大国

这个世界上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地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利用好人口红利。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首先是世界第一就业压力大国。

我们来看看印度这些年,到底是怎么做生育和就业工作的。

现在印度还是人口高增长国家吗?

2021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1%,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的1998年,严格来说其实并不能算高增长国家。

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

印度近年来的人口增长其实比之前预计要慢,总和生育率的降低也比之前预计要快,大部分的邦在2021年都将总和生育率降到了2.1上下,只有5个最穷的邦除外。

总和生育率也就是平均每对适龄夫妇生育子女数,2.1是维持人口更替的最低水平,

但是印度剩下那个高生育率的5个邦里,包括了印度的人口老大老二,北方邦和比哈尔邦,前者人口2.41亿,后者人口1.32亿,相加起来,比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美国还要多,这两个邦的人口增长率始终是印度最高的。

根据数据预测未来15年里,光是北方邦就会贡献出贡献出五分之一的印度新生人口。

北方邦去年公布了一项有争议的遏制人口增长法案。

法案提议任何拥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人,不得在政府工作、晋升、补贴以及参与地方选举。

计划生育在两邦推行的这么难,和他们的经济落后不无关系,北方邦的土地面积与广西相仿,却足足有2亿人,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只有旁边德里首都区人均GDP的五分之一。

全球对印度的刻板印象,比如露天厕所、恒河浮尸,很多都来自这两邦。

这里位于肥沃的恒河平原。

泥沙冲击赐予了这几千年的历史,古印度在这里发源,

玄奘来这里取经,《大唐西域记》里写道阿逾陀国周五千馀里,国大都城周二十馀里,谷稼丰盛,花叶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善顺。

3.印度的来路

大航海时代初期,印度的富饶让西方探险家垂涎。

仅仅1684年一年,印度就出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印度莫沃尔帝国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棉纺织品贸易,

但是之后的100年,英国在印度一只手抓枪,一只手抓钱,在军事和经济意义上双重征服。

印度人发现曾经他们有多富饶,现在就有多狼狈,曾经引以为荣的手工棉纺工业完全被英国的棉纺织工厂打垮,

英国在印度不仅获得了所控制土地上棉花和棉纺织品的溢价权,而且将印度大量种植粮食的土地更改为种植棉花,以各种手段鼓励印度种植和出口棉花。

摧毁了印度农民以粮食种植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恒河带给印度的人口馈赠,此时都变成印度沉重的负担。

印度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8年后只剩下3万,印度人失去工作和生计,告别了自己辉煌灿烂的历史,在棉花种植园里被东印度公司鞭笞着弯腰劳作,

为了抵御外来经济冲击,合理的思路应该是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怎么输的怎么赢回来。

但是有的印度人就觉得我们应该开历史倒车,还有狠狠踩油门,工厂不好,印度人不要工厂,我们全部回到小农经济时代去,于是就有了这幅世界名画《甘地在纺车旁读书》。

甘地的经济思想就是开倒车,只有每个印度人都拿起纺车就能打败英国人的工厂,这个脑回路多多少少有点被宗教感染了。

印度1947年建国,中国1949年建国前后脚的事。

当时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工业底子还不错,在石油、钢铁、炼化、汽车领域我们还没入行呢,印度已经有涉足了。

但是受到甘地为首的传统势力影响,印度的工业化建设并不彻底,时至今日,依然缺乏独立自主的工业能力。

而同时期的中国土改、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轰轰烈烈的上马工业项目,

全国上下一心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印分水岭,关键时间节点在90年代。

互联网浪潮刚刚兴起,当时的印度领导人认为信息技术产业这么重要,我们直接大力发展,经济就能跳跃式发展,

不用那么麻烦,产业升级,直接一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相对谨慎一些,我们既鼓励了互联网发展,也按部就班的产业升级,老老实实的做制造业。

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制造的服装、皮包玩具大量输出到全世界。

当时有很多对中国制造的批评,山寨、廉价、血汗工厂,

我们自己人都不太待见中国制造。

而这一边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印度成为了世界办公室,承接了大量互联网外包业务,对硅谷成批输出IT精英。

客观的说,印度对外输出程序员是很成功的,印度裔CEO在硅谷比例奇高无比,微软、谷歌,IBM等等,一把手全是印度人。

但14亿人口的国家不可能指望互联网来给你解决就业问题,精英们都去硅谷了,都跑了,那剩下的人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其缩减的份额几乎都被服务业吸收,但是海量的中下层贫困人口只能流入小型、非正规的工业,或者仆役、小商贩等传统低端服务业。

根据2009~2010官方调查数据,显示印度全国就业人数为4.65亿,其中正式部门就业仅有2,800万人口,剩余4.37亿都在非正式部门就业,这些人我们 经常在视频中看到的印度小吃摊贩。

我们前面提到的印度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困难的北方邦和比哈尔邦,在考编的热情上不亚于中国人。

因为体制内工作对当地人来说就是宇宙的尽头,最好的出路。

在比哈尔邦,谁家孩子成功入伍,是要摆宴席庆祝的,这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会明显提高。

所以今年印度宣布裁减兵役年限、削减福利,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爆发了极大的反对浪潮,

年轻人们封锁铁路,焚烧火车车厢,发泄自己的情绪。

印度人现在也意识到瘸腿走路不是事,自莫迪上台以来,

印度制造就是他的首要产业政策,第一任期提出印度制造1.0 ,

发展汽车、航空化工、国防军工、电子设备、制药等25大产业。

2019年莫迪第二任期提出印度制造2.0 ,

重点发展高级化学电池、机电产品、汽车、制药、电讯网络、纺织产品和技术、食品制造、太阳能技术、白色家电及特种钢等十大制造业。

莫迪说他要每年提供1,0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不过谁都知道很难的。

人口众多并不见得是红利,在就业严重缺乏的条件下,人口众多更像是压力。

只有在人员素质产业结构等等条件合适的前提下,人口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的一个国家健康前行。

尽管有的朋友对印度并不感兴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和印度同为10亿人口大国,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有着悠长的历史,先天条件存在许多共同点,

但是仔细对比,后天的发展又走向了不同道路,

在人均GDP这一项上,中印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是同一梯队。

但是中国始终保有相当规模的独立自主产业,始终坚持制造业基石,这是印度有所欠缺的。

现在中国把人口第一大国的接力棒交给了印度,

但是我们的压力并未减轻,由于教育水平水涨船高,我们的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没有随着生育率下降,反而在逐年升高,所以媒体报道的标题很好写,每一年都可以叫最难求职季

在全球经济并不景气的当下,想要保证每年千万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我们的处境同样艰难。

尽管人口增长放缓,我们的劳动力不足恐慌的那一天还有距离。

我们更担心的还是怎么让更多人有工作,有饭吃,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希望印度这面镜子能对我们有新的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