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一起喝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痛的赵匡胤突然暴毙,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
更奇怪的是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关于其死亡前后及死因,竟然完全略过,一字不提。
一个开国皇帝,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并且史书记述非常诡异,不合常理,且皇位被赵光义抢占。
赵光义
所以一千多年来,许多人都提出了一个质疑:赵匡胤之死,凶手是否就是赵光义?
对赵匡胤的离奇死因,北宋时人就隐约感觉到了不对劲。关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在赵匡胤死后不久,就开始在朝野之间秘密且广泛地流传,这就是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
在释文莹根据政坛秘闻所撰写的《续湘山野录》中记载说: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将太监、宫女、妃嫔全部屏退。外围的人,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斧声烛影
意思是说,当时外围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很奇怪地走来走去,有不可胜之状。后来赵匡胤拿出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几个小时后,已经睡下的赵匡胤在宫中暴毙。
难道赵匡胤真是被斧头砍死的?
很多学者都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很难杀死人;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肯定也非常明显,但是赵匡胤的尸体没什么外伤。
但即使不是被斧头砍死的,赵匡胤的死因,也确实很蹊跷。
赵匡胤
对此,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
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沉溺于酒,何以为人?可见他是有所节制的,同时以前喝酒也没有死,可见并非酒精中毒。
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匡胤有可能是突发脑出血死掉了。
根据《太祖实录旧录》记载,死前13天,开宝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赵匡胤身体好得很,还频繁出游。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赵光义下毒?
赵光义是否下毒,没有证据。但史书的明确记载是,上位后的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的。
司马光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线索。
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让他迅速入宫。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继恩却直接去找晋王赵光义。半夜三更,擅长医术(可能也擅长下毒)的晋王医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时。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府。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在当时还有些犹豫不敢行。(这应该是司马光作为北宋臣子,委婉的表达。)
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催促赵光义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必须要先下手为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于是,赵光义迅速闯进皇宫。当时,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就问说,是德芳来邪?,但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召自来的赵光义。
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私下称呼。赵光义回答:共保富贵,无忧也!
收买王继恩、程德元等候多时、直入皇宫,一切尽在不言中。
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毒死没有证据,但司马光却记载了擅长医术的程德元在赵光义夺权前后的一系列蹊跷举动。
我们不妨大胆揣测:程德元协助赵光义配制了某种奇特的毒药,赵光义与赵匡胤对饮时在酒中下毒。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各种迹象都显示,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皇位很顺利就过渡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顺利上位后,宦官王继恩任宫苑使,负责整个皇宫后苑,备受宠信;程德元被封为刺史,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发人深思。
陈桥兵变
赵光义随后开始斩草除根,赵匡胤陈桥兵变中遗留的大将李继勋在被解除职位后蹊跷死亡,而杨信在被赵光义家中探望后次日死亡。
赵光义弟弟魏王赵廷美被告发有阴谋,贬黜房州,随后郁郁而终。那就只剩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了。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于王府中取割果刀自刎。两年后,赵匡胤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在睡眠中莫名其妙死去,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寝疾薨。与其父一模一样。
赵德芳
当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相信各位读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妨评论出来。
这里是小应话说历史,希望得到点赞、转发和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