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有什么讲究禁忌(二七应该注意什么)

小科普 885

旧时东台城居丧礼俗

周啟汶

旧时东台城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七次人口大迁移,交融吸收了众多地域的风俗人情,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东台地域独特的居丧礼俗。东台城居丧礼俗的形成,主要缘于元末明初洪武赶散,缘于江浙一带迁徙过来的移民后裔。这其中一部分人,是一群被压迫受奴役的盐丁灶户,他们不仅政治地位低下,而且经常面临洪涝、海难、瘟疫、兵匪的威胁,没完没了的苦难生活,亲人们的相继逝去,祭奠亡灵,梦想视死如生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而旧时东台开埠以来即为扬八属之一,东台城又是两淮盐运司泰州分司厅通判衙门驻地,盐商文化的浸淫,繁文缛节的扬州习俗,这是形成东台城居丧礼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嘉庆版《东台县志·卷十五·风俗》描述东台流传以来的居丧习俗:初丧闻讣,亲知往唁,馈纸钱,其至戚则重以赠助,群聚主家名曰‘伴夜’。三朝治筵,焚刍马,哭奠……东台居丧往往经历以下过程:报丧、举哀、守灵、饯程、烧寿纸、收殓、烧七、百日、三年、送殡、下葬、回喜、安灵、复山、脱孝。

老人离世前处于弥留之际,摘除帐幔,清除家中喜庆标志,包括花钱对联,延请僧尼诵经,祈求上苍减轻痛苦,早早归天。张贴告示、讣闻(即所谓丧报),告示、讣闻在出殡棺木抬出院门后,安排专人将其立即撕下焚烧。父(母)去世,孝子穿麻布大孝衣衫,腰中系麻绳,按先后顺序去亲族外戚中报丧,如果是父辈,则先去问讯同宗本家长辈,然后问讯母系亲族;如若是母辈,先去舅爷舅父等母系亲族家庭,再去父辈同宗长辈家报丧。报丧孝子必须步行,外地当然乘船或车前往,在亲族门前双膝下跪诉说父(母)去世情形,待长辈应允后方可站立入内,长辈请孝子饮红糖茶、云片糕,以示慰问。

举哀之后便是守灵。给死者理发、剪去手脚指甲后更换寿衣(东台方言称老衣),移至灵床(棺材盖上),面北平卧堂屋中央,或穿堂三进最后一进厅屋中央(并非东台农村里男左女右停放遗体),租借来的白色幕子(帷幕)垂下罩住厅屋后壁周围,四周挂下硕大的繻子,灵前香油灯内两根灯芯闪烁着微弱的光。素菜四样,米饭一碗,一对四方型白蜡烛熊熊燃烧,锡制香炉上叠放末香碗,碗内盛放大米,上面铺放少许斗香香末后点燃(东台旧俗,终七之前,祭奠逝者锡香炉内装米的碗叫末香碗,只烧香末,此碗留待随葬),终七后才正式用锡香炉,不可与神仙同列,用铜香炉。哀荣以极,庄严肃穆。灵床上铺大红绸缎衾褥,遗体上覆盖玫瑰花衾被,头枕万寿青布四方枕,面部覆盖白色蒙脸布。院子里临时搭建丧棚,棚子四周悬挂白绸布挽联匾额挽幛。

吊唁客宾到来,吹手不时地吹奏起传统的哀乐曲调,不外乎《哭皇天》《秦雪梅吊孝》《孟姜女》等,前来吊唁的宾客、亲戚行大礼下跪四叩首,孝子陪跪,焚楮纸箔,后孝子起立回拜答谢。举哀治丧期间,孝子不允许饮酒、食肉,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并且在棺柩旁边搭一个临时铺席,守孝不知红日上。当晚延请僧尼放直觉焰口,超度亡灵。在死者未入棺收殓之前,如若旧家穿堂三进房屋,从前至后所有大门一律大敞肆开,夜不闭户,除孝子外,亲族中守孝人轮流在灵堂守灵(旧称伴夜),灵前长明灯均为铜、瓷、瓦的灯台,油碗中注满食用油,中间掭了的两根灯草芯已经点燃,传统习俗说词:阴朝地府一片漆黑,点灯为新亡人指路照明。伴夜守灵人不时地在院子里烧毛昌纸,说是给押差小鬼买路钱。大门口悬挂白纸灯笼,告诉过路士人本宅治丧。

发丧戴孝吊唁同时进行,但有一点约定俗成的禁忌规矩,就是死者收殓之后,所有亲朋好友,诸戚六眷均不得再送吊唁祭品,只有等到烧六七时才可以补送,也只能送二块锡箔一对蜡烛。所有来宾送的吊唁祭品不可以退还给吊唁者,只有吊仪(即慰问金)可以退还,退吊仪需要赠送云片糕、水果糖。

死者亡故第三日谓之饯程,给亡故长辈告别送行。首先在大门门眉上方张贴两张红黄交互镶色的纸片,分别写上饯程二字,以示治丧慎重。清晨拿碗去河边买水,投一枚硬币于河中(向河伯买水),供在廊下小桌上备用(收殓前用于给死者擦脸)。然后将黄纸书写的死者牌位及袖珍的小被子寄放在土地庙内,且供上豆腐、米饭(均用微小器皿);象征死者亡灵不能随处漂泊,暂且寄住当坊土地庙内。

饯程重要的宗教仪轨是做三朝斋,延请僧尼念日经(白天诵经),少则两人,多则八至十人;三朝斋结束后焚烧纸扎轿、马、箱杠等,意思是免除去冥府路上的路头债。有饯程当日烧寿纸并举行收殓仪式的,也有的人家将烧寿纸收殓仪式同时放在第五天举行。

烧寿纸又叫烧千张纸,它是由数百张整张元书纸构成,分成两大包外加两小包,小包是烧给押差的。一包为正纸,用红纸包裹,由孝子承担费用;一包为副纸,用黄纸包裹,由孝女承担费用。正纸封皮为红色,书写寿比南山四字,黄色副纸封皮上书写福如东海四个大字以及孝子孝女姓名,烧寿纸基本上安排在未时以后。在院子里正对着灵床的空地用砖头搭成两个空心方型架子,用于焚烧千张纸,焚烧时守孝人等按辈分一律跪在院子里,由孝子点燃第一张纸,然后由脚班(职业从事殡葬人员)负责焚烧,焚烧前将两根红头绳一头分别系在死者手指头上,一头联系在两个搭建的焚烧千张纸的砖头架子上,据说这样所烧的纸钱死者才会拿到。旧时一些老太太不仅在身前就准备寿材寿衣,还会准备若干刀(一刀为100张)毛昌纸,并且会对其念《寿生经》,所谓为今世赎罪,以求来世。焚烧的千张纸灰会被安葬时放进墓穴的。

在全家人己经到齐收殓程序准备完备的情况下,等候时辰的到来(旧时收殓是讲究选择时辰的),时辰一到,参加收殓的人员各就各位,寿材早已停放在堂屋门口,塞千包已经按照规矩铺放在棺材底层。塞千包由风化的生石灰、木炭、草木灰混合物制成,用整张的七度纸包成长方型梯型的纸包,大约12cm×4cm左右大小,根据死者寿终岁数一岁一个,加上天、地、人3个便是塞千包的只数。随葬物品除死者身前喜爱之物,还会在棺材里放入一些磁器店卖的明器,即所谓粮油坛子之类的生活用物,内里装上五谷杂粮茶叶米之类。黄色绸缎绣有朝山进香四个黑色大字的香袋少不了,此物又叫招魂袋,一尺五寸见方,内装茶叶、米、度牒等,据说是为了死者在冥府通关便利。死者袖笼里还会放入两只烧饼,预备路上喂拦路的野狗。

挽钉执斧是收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执斧人将缠了孝子(女)发丝的铁钉钉入棺材盖左侧。首先由孝子跪请执斧人,如若是本房族中执斧人,必须由族中公议,或族中同辈兄弟抑或本房子侄充当;如若是女方执斧人必须请娘舅或姨娘子侄(女),由执斧人象征性地钉入封棺的第一根钉。盖棺之前还有一个瞻仰遗容的过程。由脚班举烛照棺内,引导亲人们绕棺一周,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后封上棺盖,瞻仰遗容时不能让泪水滴到遗体身上。收殓结束居丧守孝人等不再穿孝衣。收殓过后,原先穿麻布衫的改为蒙麻布鞋头,穿白布长衫的蒙白布鞋头。据说穿了孝鞋要不离脚才显其孝,一直到穿破为止。

六七这天拆去蒙在鞋头上的麻布,放在化纸缸(专门用于焚烧纸钱的小牛头缸,缸内搪上黄泥防止烧裂)里焚化,刚刚做好的孝鞋也在六七这一天必须穿上脚(孝子女为白布面孝鞋,次一等毛蓝布面,第三代灰色,第四代无忌)。根据规矩,先人亡故,孝子要捧饭,即每天由孝子在灵前(牌位前)供奉茶水饮食,一日三餐,一顿不缺,供25个月,有2个儿子为23月,依次递减,早晨供茶,早点品类不限,中午晚上仅此一碗饭,但不可以供粥,据说供粥让先人跨不过奈何桥。所谓捧饭三年,实质上也是教育后人不忘养育之恩的一种仪轨,小孩出世最初三年养育很费周折,老人逝去,无以回报,捧饭守孝三年。收殓之后,东台城里有将死者枕头抛在屋顶上的习俗,意思是让他在望乡台上望家乡。此外还有回煞的说法,就是在二七前一天晚上,不要进死者房间,并且在房内摆放生前的衣帽鞋袜,碟中摆放糕点,好让死者回来看望居住的地方。

旧时东台城超度先人亡故的重要仪轨烧七,又叫做七。收殓之后,居丧的人家很快就排出烧七的七单(烧七的时间表,所谓七天期限六天烧),很有意思,佛道儒参与烧七祭祀活动,古代人们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从日月星辰运转变化规律中联想到了人的生老病死轮回。烧七请僧尼、道士诵经祝忏,香案旁边有一个手提灯笼的七人站立在那里,灯笼内点燃了小拜烛,灯笼上少不了接引西方四个字,这与佛教教义宣传有关,将新亡人接引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桌子上除了摆放着四五碗供菜之外,还有两串内包红糖的烧七饺子。

据笔者多年考证,这与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曾经由北方迁移到这里,烧七供奉糖饺可能是遥祝逝去的老人魂归故土,有一种不忘根本的意味。东台城烧七有送素菜饺子给邻居的习俗,一般为19只或者21只,基本上是单数。烧七主要是四七五七六七这三次,四七由子侄操办,如其没有子侄的就空七(暂停),五七由女儿操办,六七是整个烧七活动的高潮,主要由儿子操办,也有由整个家庭操办,不仅诵经而且还放焰口,大宴宾客,酬谢前来吊唁以及在居丧期间给予帮助的人。这与嘉庆版《东台县志》记载有所不同,明清时期是三朝治筵,后来移至六七,东台六七居丧宴请,凡属八十以上高龄去世,都被认为喜丧,要沾喜气,参加六七宴席的人有偷吃饭碗的习俗,据说为给家中小孩儿沾沾老人长寿的福气,往往丧家都要准备一些碗盏,让人家拿,散孝散百岁碗给亲戚朋友,居边侧邻。当然有的人家除了宴请、诵经、放焰口之外,一些名门望族在社会上比较体面的人家,还会请诸名流、德高望重之人在六七正日 做祭打醮,以显示家族声望。

做祭是从儒家祭孔演变过来的,其中提灯唱赞的环节,是从僧尼道士传灯照亡的宗教仪轨借鉴过来的,意思人死后冥途黑暗,黑暗无边,需要人世间来助一把力,一灯传而百灯明,给新亡人指引一条明亮的路程。另外,男女婚配原先确立日期的,也都放在六七时段举行,如若误期,只能放在三年守制满孝后进行。百日治丧活动一般低于六七规模,最主要的凭借 百日超度,完成烧撞月(月祭祀)居丧仪式,防止忘记,一次性烧完撞月(东台方言读若窗, 撞月实际上是月祭祀)包子36个,每月一个,36个月(三年)。老人们常常自我解嘲,过百禄(一百天)的小孩子有人惯,一百天的新亡人没得人叹。当然有的穷人家,百日也就空缺,不再理会。烧头年,亦称烧周祭,又叫烧周年,也是居丧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一般情况仅仅是家庭举行祭祀活动,当然第二年第三年还必须进行超度纪念,原则上第三年还是比较慎重其事的。

入土为安也是旧时东台人的风俗习惯。历史上东台城濒临大海,土城筑在范公堤上,城外土地窄狭,荒冢林立,乱葬乱埋司空见惯,当然世族大户、名门望族世代聚族而居,早已在东台开埠之初选址在近郊风水好的地方开辟祖茔,虽没有石人石马,但松柏成林,石桌石凳还是有的,按照世族谱系,左昭右穆,坟墓按辈分次序排列。先人棺柩出殡是要选好日子,一般都是放在大寒里面或春分前后,夏秋两季很少有棺柩出殡。

出殡前还有好多仪式。首先是搌棺,用新毛巾上下前后左右将棺材拭擦干净,然后再用排刷刷上一遍漆,同时将棺材前头横档(预先刻写好)死者名讳身份(官阶)用金漆填好。在出殡前一天举行点主仪式。请人补填神主牌位的主上的一点(原先牌位只写成王字)神主牌位东台城里俗称木主,由专门店家生产出售,总高(26cm×4cm),有一横托底座,牌位分内心外函两层,扣榫落槽合上,内心分别记载新亡人出生年月日时辰和死亡年月日时辰,外函且书写死者名讳尊称,如先考XX公府君神主之灵位或先妣X府X老孺人神主之灵位。木主牌位内外文字均预先请人用蝇头小楷墨笔书写,点主只是用硃笔点上外面的主字,里面的主用墨笔点上。点主仪式很慎重,旧时请前清举人、秀才以及德高望重之人,后来改为由学者名流、地方长官充当。点主时需燃烛拈香叩首,有礼赞(司仪)宣布程式进行,由陪点官从孝子手上接主,请神主出椟,请点主官点主,仪式十分隆重。点主结束后孝子脱掉丧服,全家均同时脱去丧服,早殇夭亡及未成年者不在点主之列。点主结束后,在院外空场焚化轿马车库箱杠房屋等,所有器皿物件均装满金银纸锞,箱杠中还装满纸糊的四时衣裳。

旧时东台负责出殡安葬的脚班(殡葬服务人员)基本上都聚集在大小月塘、花家沟、扬家坳子一带,他们中间有明确分工,其中有负责搭丧棚、穿老衣、收殓的;有负责阴阳地理看墓地风水的;更多的人员则都是扛班土工的体力工人,负责封棺、抬棺、挖坑、安葬,而且这些体力活都是要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

旧时东台出殡基本上都在清晨,原因在于送葬全是步行,唯恐路途遥远耽搁时辰,再一个原因东台城街道狭窄,早一点出城避免道路阻塞。出殡前一日,家人多于棺旁伴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参加送葬的亲友一起伴棺柩过夜的。清晨棺柩动身之前,再一次燃烛、拈香、上供饭菜、献酒,棺柩起程,吹手吹奏起《哭皇天》丧曲,全家人依次叩首作揖告别。礼毕,脚班中扛班分别在棺柩两旁站定,棺柩上履盖上猩红色的罩衣,茶杯口粗细白麻绳索早已从底部兜住棺木,那些桫椤木棺盖楠木底的名贵棺木会预先在棺柩两旁底部分别装上几枚铁环,扛班的工人只要将绳头铁钩钩住铁环就可以抬了。

棺柩出殡,东台习惯上为八抬八着(一共十六人抬,八个人抬载重主杠,八个人插肩抬副杠),中途不可停歇,除非有路祭,方可暂停下来接受亲朋好友人家的香烛酒水祭拜。出殡送葬队伍大致这样安排:点了蜡烛贴了锡箔的白纸灯笼在前面引路开道,紧跟着后面是一面两人抬的大锣,每走几步敲两下,发出沉闷的响声,紧接着是纸扎的童男童女,车马轿库,领魂幡引人注目,标志着死者身份的铭旌为淡绿色绸缎做成,足足有四五尺高,六寸宽,上面用黑色墨笔书写死者名讳、官职、爵位,挂在竹竿上由一人高举着前行。

用竹木雕刻做成的容亭为两人抬着,容亭里悬挂着死者的画像,容亭两旁贴了一副对联: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孝子拿着哭丧棒跟在队伍后面,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源出于《礼记·丧大记》,一般指服丧期间孝子所执之杖,因孝子丧亲,哀丧而体弱,故需要用杖扶持,大致在亲人亡故第三天使用,孝满折断抛弃在隐蔽的地方,抑或有送葬后拋弃在坟上。旧时东台孝子手中的哭丧棒用法上有所变化,基本上为较粗的杨柳树枝做成,长约四五十公分,外裹白纸剪成的繻子,只是在送葬途中孝子拿着,安葬完毕就将其插在墓前,旧时东台不少坟墓上的柳树就是这么来的。孝子背后便是未亡人的车辆,如青(中)年丧夫不想从一而终(再嫁),可以不参加送葬,东台原本为海滨移民城市,人们很早接受了晚明资本主义启蒙思潮影响,寡妇再嫁并不奇怪,也很少有人阻拦。

亲戚朋友依次断后,无论天气如此,送葬的队伍始终保持肃穆无声的状态,哪怕下雨也不可撑伞。脚班抬着棺柩稳健地一步步走来,棺柩后面是东台城内的民间细乐队。这支以箫、笛、笙、锁呐为主体的细乐队,吹弹的是一声声悲哀凄清伤感的曲调,顿时就让送葬队伍充满悲伤的情绪。凄凄切切的送葬队伍中还夹杂着一些随行服务人员:有人抬着熊熊燃烧的旺盆,并不时地向火盆中添加木柴;有人抬着饭壮子(木头制作分层的食盒),还有人担子里装着祭祀用品,最引人注意的是挑来的劈柴筐子里放着一只缚住双脚的活公鸡(据说是回喜用的领魂鸡),队伍尾部有人专司撒路钱,走不了几步就会丟下几张毛昌纸,据说是给沿路上野鬼的路钱。

先于送葬队伍早到墓地的土工,在阴阳先生指导下朝着东南方向挖好了长方形圹穴,根据形制深浅不等,旧时为了防止盗篓儿(指盗墓),一般都主张深埋,用吊杆铃铛缆绳将棺柩送入墓中,当然还要举行一些仪式的。先用旺盆烘坑,再又将康熙时代罗汉钱放在坑内四角(也有市面上用锡铸造的太平钱来代替的),然后摆放糕、团、扁柏、茶叶、米等,才会将棺柩平稳地安放在圹穴中,铭旌覆盖在棺盖上;孝子带头填土,所有送葬的人都向坑中填土,一切如宜,待土坟初堆起后,上供,燃烛,拈香,敬酒,一一跪拜叩首,焚化纸锞,吹手奏乐。旧时如若下葬的是血产夫人(因生育难产而亡的妇女),习俗认为因遭受血光之灾不能见天,坟墓上往往会撑起一把油纸伞。

回喜的路线是出殡前安排好了的,旧俗规矩是不可以走回头路的,而且要走行进路线的上首。白纸灯罩就地焚化,细吹细打的乐队在前面引路,回喜乐曲转换为《苏武牧羊》《百鸟朝凤》,孝子手中的哭丧棒早已扦插在坟前,而按照规矩抱着领魂鸡走在队伍的前面,一切如序,鱼贯而行。

出殡之后,家中灵堂、丧棚立即拆除,脱孝除灵工作正在进行。厅屋中央摆放着吉祥、如意、万年青三盆祥瑞花草,还有米斗、木尺、秤杆、竹筛和一直燃着火苗的长明灯,此灯要伴随捧饭点三年呢!门前准备了一个捆扎好的茅草把,回喜人们一到门前就点燃茅草把,门厅桌子上摆放了云片糕与红糖茶,等回喜的人们跨过火把后享用。回喜过后安灵。

从容亭上卸下来的遗像在厅屋左侧悬挂起来,遗像下供奉着已经点过主的牌位,饭菜重新蒸过之后端了上来,去掉白蜡烛,更换红烛、上香、献酒,依次排好队一一叩首,焚化纸锞,乐队吹奏起《节节高》;安灵结束后大宴宾客,答谢亲朋,乐队轻松地吹奏起《紫竹调》。

《西石城风俗志》云:(葬毕三日)陈素馔,焚锞锭,以哭诸墓,谓之‘复山’。死者下葬后第三天,原参加送葬的主要亲属仍要参加复山祭祀,至此,居丧守孝活动基本结束。(本文发表于《东台日报》2019年4月4日)

编后:

随着时代的进步,旧时居丧礼俗已成为历史。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人们更加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生态节俭的祭祀方式,丰祭不如厚养,孝道注重当下,厚养薄葬,传承敬老孝老美德,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和践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