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2021年的1月27日,也是大寒节气的第八天,再有一周之后的2月3日大寒节气就要走完日程,新一轮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将在大寒同我们挥手告别的那一刻与之完成交节,登场亮相。具体的时间节点是2月3日的22时58分39秒。
为什么立春会有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之分?
2021年的立春日和之前的2014年——2020年的立春日一样,都是赶在了五九的第九天,也就是打春打在了五九尾。而更早前的2013年的立春时间是当年2月4日的0时13分25秒,那一天也是数九数到六九后的第一天,也就是说2013年打春是打在了六九头上。
立春之所以会有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之分,只是因为现行的历法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上采用的是定气法,要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进行推算。虽然说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 0 °,将黄道一圈的360°每隔 15 °取一个点 ,正好得到 24 个点。而这 24 个点所在的位置,就应该是理论上二十四节气的位置。
不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也便有了在近日点的冬至前后走完一个节气只需要14.718天,而在远日点的夏至前后走完一个节气却需要15.73的区别。也就是说,依靠气象和天文科学原理计算出来的从冬至到立春需要的是大约44.154天,这同冬至日开始数九,数到五九尾或者六九头都是有差别的。这样看来,早前冬至交节时间的早与晚,就是决定到底是春打五九尾还是春打六九头的主要因素。
与公历2021年伴随的辛丑牛年是一个无春的寡妇年,只有354天,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未来的农历辛丑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年长只有354天。期间既不会赶上公历2021年2月3日的立春,同时也不会碰到公历2022年2月4日的立春。也正是因此,未来的农历辛丑牛年才成为了无春年或者说寡妇年。
辛丑年是干支纪年上的一种说法。干支纪年运用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地支,由甲子开始,依据阴配阴、阳配阳的方式,将天干转六圈、地支转五圈,形成60个基本单位为一循环,往复纪年,辛丑也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现行农历在历法上采用了19年加7闰的方式,一方面要依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并因此把大月定为了30天,把小月定为了29天,另一方面又在考虑二十四节气确定年长。所以才有了多出一个闰月,一年有383天至385天的农历闰年,以及没有闰月,只包含12个农历月,一年有353天至355天的农历平年。这种不同农历年年长上的差距,也正是导致双春年、单春年和无春年分别出现的原因。
立春后天气会变暖,那立春是不是真正的入春标志呢?
从物候上讲,立春分为三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侯鱼陟负冰。大概的意思是说,立春之后,因为陆续有和讯的东风送暖,早前已经冰封的大地会开始呈现出解冻的迹象。越冬时蛰居或者是冬眠在大大小小的洞穴中的各类昆虫及其它动物,也会就此开始慢慢地苏醒。时至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立春之时,河里的冰层已经开始溶化,水中的鱼儿同样也会开始活跃起来。此时,水中一部分尚没有完全溶化掉的浮冰,仿佛是被鱼儿托着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倘若单纯从字面上说,立春中的立字代表的应该是开始,而春字则分明是要告诉我们,自此后大家在严冬里曾经渴望的温暖和生长都会随之而来和盎然呈现了。不过,要是从气候学上看立春的话,节气到了立春时,我国国内也只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等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其它大部分地区离真正的入春气象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立春之后,影响我国的东亚南支西风急流虽然有所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环流调整时还是会给某些地区带来强降温。
从气象学上讲,春始日的气象指标要求是,立春后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才可以说是真正入春。而真正的春季应该是指物候上每候5天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0℃——22℃的一段时间。
有人说,立春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是怎么回事?
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是一副寓意非常美好的数字对联。上联中的一元代表的是万物的开端和初始;二气指的是阴气和阳气;三阳泰表示吉祥,与《周易》中的泰卦三根阳爻在下有关。下联中的四时指的是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五福一般指的是功、名、财、子、寿,而用在这幅对联中,则分明是在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六合春泛指乾坤天地,所有的空间都生机盎然。
三阳开泰作为一个成语,是称颂年初岁首的吉祥话,出自《易经》。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腊月或者说十二月是二阳长,而正月就是三阳开泰。原因是一年中岁首的正月是泰卦,而按照单奇为阳的说法,正月是奇是单也是阳,初一是奇是单同样阳,子时是单是奇依然是阳。有人把三阳开泰用在形容立春上,也是因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手是单是奇是阳的缘故。
农谚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啥?春捂怎么捂?
春捂意在告诫人们,在春季天气刚刚开始转暖时,不应该过早过多地脱去过冬时用于身体保暖的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是身体条件比较差的年轻人,倘若不注意春捂,搞不好就可能会致病。在春季刚刚开始乍暖还寒的时间里,天气和气温变化有时候还是很大的,一天中早晚和中午的温度变化也会很明显。因此是不宜过早过多地换掉用于保暖的衣服的。
春捂的重点应该是捂两头,也就是捂好头和脚。保护好头部和气管可以很好地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外出到室外活动时可以考虑加戴帽子和围巾。下肢的脚部对寒冷的感觉相对比较敏感,脚冷会连带着腿冷甚至是全身冷,脚的保暖在初春时也不能含糊。人体中部的肚脐部位,紧邻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不宜受凉的。一旦被寒邪侵扰,容易生发腹泻,这在春捂时也是必须注意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这并不是普适于每个人。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在春捂秋冻上也同样需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