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温抗战史,有新收获。
小编的个人观点:十四年抗战,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这样说,就是正义的中国人民与鼓吹东亚共荣与武运长久非正义势力的较量。
那么,东亚共荣与武运长久究竟是什么货色呢?
两个名词来源不同,含义也不同,适用的场合地点也不一样。小编呈现通过挖掘分析老照片中的信息获得的所感,与大家一起交流。
1。大东亚共荣为新炮制
大东亚共荣圈为国策,以大东亚共荣为幌子,行侵略之实。
在1943年11月5日日本还煞有介事地召开了所谓大东亚会议,东条英机与汪精卫、满洲国代表、泰国傀儡王子、菲律宾总统、缅甸总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代表等都出席了大会,会后还发表了《大东亚宣言》。
制造舆论欺骗本国民众掩盖性质。日本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国策为幌子,来掩盖对邻国的军事侵略及植民地统治。
日本大本营对日本国内民众和世界封锁战事消息,实行了新闻管治制度。战场动态、士兵信件内容严格审查。
9.18事件、南京大屠杀,日本民众都被蒙在鼓里,不明真相。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国民相信政府发动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麻痹被侵略中国等国家的民众。
(日本兵给中国老太太包扎伤口,但老太太肩上的手暴露了日本人的目的。)
2。武运长久是老词新用
武运,日本词汇,是指战斗中胜负的命运,同时也是武士的命运。
武运,起源于日本战国时期(1467—1615年),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相信每个人都有武运,武运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战场上是生存还是战死。如果活了下来说明其武运还在,如果战死则说明其武运不佳或者武运已经尽了。(日本武士在评价被自己所杀死、所尊敬的敌人时经常用一句,只可惜其武运不佳。)
当武士出征的时候其亲属都会说一句祝您武运长久。
后来这句话就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并且一直被保留下来,即使西南战争结束后武士阶级被彻底废除,然而这句话依然和日本军人联系在一起 。
一位中国网友对日本词语武运长久这样理解:
有两层意思:
1.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种礼仪,表示希望亲人平安归来的意思(倾向于和平)。
2.祝愿打胜仗、以武治国的意思(倾向于战争)。
(美国旧金山华人收藏家刘磊展出自己收藏多年的罕见侵华日军实物,冀留住历史。图为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签名和尽忠报国字样的日本国旗。)
对上图进行分析:通过说明和字迹分析,东条英机、尽忠报国字样是战犯东条的手迹,武运长久好像不是,不过不影响结论。
或许武运长久在日本的语境中有平安归来的意思,战争赌徒东条特地用尽忠报国给武运长久词义以导向。
或许正因为武运长久含有温和的色彩,武运长久不是十分受到日大本营热宠。
3。日军军部悬挂的膏药旗有附加文字吗
(历史照片,地点在伪满国。日本教官在教日新兵认识中国东北的地名。五色旗是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足见羞辱。)
在日军的正式场合,膏药旗上几乎没有涂鸦武运长久现象。
或许武运长久与其宣扬的大东亚共荣内容太矛盾,太打脸,不能够共处。
还有一个原因,鬼子对膏药国旗尊重。不能够随意添加字符。
(某个抗战剧镜头)
在有关抗战题材剧片中,编剧都会在这样给日本军队头目办公室挂上武运长久的旗帜。制片方肯定聘请了历史顾问,设置如此的道具背景自然有人家历史顾问的理由。或许是艺术概括。反正这样的历史原版照片很难找到。
3。涂鸦膏药旗类型
(1)护身符——武运旗
新兵入伍把亲属的祝愿随身携带。(哈,真像个手机外套。)
武运旗——太阳旗上写有武运长久的祈福类型。
日本传统,士兵出征前家人会用毛笔在太阳旗右侧偏上位置写上祝(赠、为)某某君,正上方横写武运长久,其余空白处则是亲友、同事的签名。日本人相信,带着这样的武运旗上战场,就相当于护身符。
武运旗的大小规格不一,材质也各有不同。通常武运旗都是士兵贴身携带,有些影视剧将武运旗悬挂在办公室,那就是对日本这种传统的无知了。
武运旗除了当护身符,还有另外的一种作用。
如果只限于护身符的功能,为什么不做成手绢形式?为什么绳扣部分非常精致实用?
(1938年5月9日,安徽蒙城城内,用机枪扫射的日军添田部队士兵。 )
日军在步枪的刺刀上挂着太阳旗(没有涂鸦类型)是很常见的,用来表示所在部队的身份和位置,但并不是什么人的枪上都可以挂太阳旗(没有涂鸦类型),只有立过战功的士兵或者军曹(士官)才有能资格这么做。
分析:为什么自家武运旗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战场上呢?
上面提到,只有立过战功的士兵或者军曹(士官)才有资格打旗,该鬼子兵有可能在上一次战斗中有立功表现,特晋升旗手以示嘉奖,可是,战场上不可能备有那么多的国旗,于是随身携带的自家武运旗可以越俎代庖。
这也揭开了为什么私人的武运旗的绳扣那么精致实用的谜底。战场立功扬起自家的旗彰显荣耀,家庭也可能得到褒奖,不排除这种可能。可以从反面推理,鬼子兵很少投降,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怕祸及家庭。
(2)鬼子集体出征旗——武运旗
(此物为1943年苏北盐埠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的战利品。该旗为正方形,红圈周围有240名日军官兵参加战斗前的集体签名。)
分析:此出征旗形制不规范,明显是临时借用某个士兵的武运旗凑合。
(1941年,鬼子侵略我南方。)
明显的是摆拍。鬼子集体出征旗——武运旗。看来形制规范,是用的标准膏药旗。私人的护身符 武运旗面积小。
(这是二战后期,前苏联红军缴获的日军的战旗、出征旗)
一位网友说,日军的出征旗,更像花名册;如果日军的武运旗明目张胆地出现在战场上,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形同军旗。
本文作结:
东亚共荣与武运长久,一个是新炮制,一个是老传统;一个是政府主导,一个是民间发酵;一个是国策,一个是民意;国策蛊惑了民意,民意助长了国策,但是,最终,两个癫狂的车轮载着癫狂的大日本帝国走向覆灭。(大日本帝国是从1867年到1945年期间日本的正式国号,战后的1946年日本国号改为日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