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道德经原成·道经二四章·炊者不立篇)

小科普 119

帛书本《老子·道经》白话第一段:道路有行走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道不是道路的道。名称有命名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名不是名称的名。我说的恒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可以为天地母。我说的恒名是八卦(三),八卦之间相互作用生成万物。无名是万物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生母。所以恒无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和微妙,恒有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纷乱和纠缠。有名和无名两者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万物之间相互作用时所呈现出来的两个根本属性。有名和无名之间不断转化,这是探索世界众多奥妙的大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用夸耀自己的美的方式去表达美反而让人觉得厌恶,用夸示自己的善的方式去表达善反而让人觉得不善。因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兴起而不干扰,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他能做到从不自居所以才不被别人所抛弃。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高高在上,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为了不受欺凌而去争名夺利。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迫于生存而去偷盗。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表现和偏好那些低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基层平民的生活就不会因此而变得混乱。所以圣人之治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能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从而使基层的平民不产生错误的生存观念和违背自然的欲望。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执持和传播一些错误的生存观念,然后又通过刑罚等手段使基层的平民不敢去做那些争、盗、乱的事,这样效果就不会好甚至最终导致无法治理。第二段:道是虚无是混成,用它来治理天下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要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这种无欲的状态像渊潭一般深邃幽静它像是万物的根本。挫伤恒有欲形成的骄横和锐气,排除恒有欲带来的纷争和干扰,和着恒无欲的光同去恒有欲的尘,它清澈见底看上去像是存在一样其实又什么也没有。我不知道是谁刚生下的婴儿,像是帝王的祖先。天地不讲仁爱,将万物当成刍狗来对待,使其保持平衡与和谐;圣人不讲仁爱,将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当成刍狗来对待,使其思想和行为不会偏激过度。天地之间它不正像我身边带的这把三孔的橐籥(短笛)吗?它中空而直、虚而不屈,吹则有声、动而愈出,只有三孔、多闻数穷,还不如就守在中间位置不离开的好。天下的谷水能做到知荣守辱、处下不争,所以能保持长生不死,这就叫玄牝。玄牝是万物通往天地之根之门,它像一种绵绵不绝而又用之不尽的存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都不独为自个儿而生,而是保持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运行着。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后而身先,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外而身存。这不就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无私不独为自个儿而生,而是保持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的缘故吗?所以结果圣人才成就了他自己的私利。上善若水:万物的滋润都离不开水,而它又静静地处在大家都不愿待的地方,所以说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了。圣人效法水德(居众人之所恶),对待自己的功劳像大地一样从不自居;心胸宽厚像渊潭一样深邃而又幽静;返本回报像上天一样慷慨而又真诚;说话则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公正则能保持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做事则精益求精,尽心尽责;行动则善于掌握时机,应时而发。圣人唯其不争所以不会有差错过失。执持盈满不如主动早点停止:用捶击去维持刀刃的锋利是不能长保的;金玉盈室是没有谁能守得住的;富贵后变得骄横灾祸是自己留下的;功成名就处下不争是合乎天道的。第三段:问一下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坚持守中执一的思想能不偏离吗?运转平衡阴阳之气以致柔顺稳定,能达到像婴儿一样的和谐纯真状态吗?修除违背自然的欲望的监牢,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活国能不为之执之而破坏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吗?正义之门的开启和关闭能做到用守雌的正确方式吗?明白四达能不执持和传播那些错误的生存观念吗?德用道去生发它、积蓄它,有所生而不占有、有所长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用辐条和车毂拼装成轮子,可以制造出车子。用黏土和水制成坯子放在窑中加热,可以烧制出陶器。将原材料凿镶成门窗,可以建造出房屋。对于这些难得之货的拥有者来说,车子、陶器、房屋是有是利,而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才是无是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诱人的美色,使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动听的谄言,使人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可口的食物,使人嘴巴越来越馋。打猎驰骋,使人心变得凶狠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萌生占有它的欲望。所以圣人之治主张生活殷实富足(为腹)而不主张过分享受(为目),因此去彼而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君王没有原则去宠爱自己的臣子,那么必定得宠是惊失宠也是惊,这就叫宠辱惹惊。君王治理天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私心,等到没有私心那又还有什么大患呢?这就叫贵大患若身。所以君王以自己的私利为重来治理天下,又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以自己的私利为爱来治理天下,你又将用什么寄命在天下?看它看不见于是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于是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于是把它叫做夷。这三者都无法去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往上不会有什么差错,往下不会有什么恍惚,可是找不出什么可以来形容它,到头它复归于什么也没有,这就叫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就叫沕望。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终点,迎着它也看不见它的起点。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用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的理念来治理当今的天下,使其重新恢复到古时那种原本的平衡和谐状态,这就叫道记。古代善于为道的人虽然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但为道这种事情过于深奥不好表达。因为不好表达所以古人勉强对为道的情形作了形容,书上是这样的说的:紧跟其后啊就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踌躇疑惧啊就像怕四邻;恭敬庄重啊就像招待宾客;涣散啊就像冰遇热融化;敦厚啊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浑浊啊就像水不清;空旷啊就像幽深的山谷。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是浑浊的水,沉淀下来慢慢就清了,怎么可以去搅动它呢?善于以此道来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恒无欲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够不过早衰老而保持健康长寿。第四段:致虚就是使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是为道者行动上的目标;守静就是做到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不去干扰和破坏万物的自然运行,是为道者思想上的督促。万物在没有人的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不停地运动,我看到它们与整体之间最后都会自行复归到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天物芸芸各自复归到它的根本就叫静,这种静就叫复命。万物复归到它的根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常态,所以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万物脱离它的根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激烈斗争的状态是异态,该事物必然在斗争中灭亡而被新的事物所取代,所以说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则能容,能容事必公,事公能为王,王者因顺天,顺天合乎道,合道就能久,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现在国家实行的世袭分配制度,封地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都是依据君王的宗亲关系来确立的,君王最害怕的是臣子因对分配不满而蓄意谋反。这种违背自然的以宗亲为纽带的管理方法,造成了君王和臣子上下之间信任不足。君王怎么不会常常担心下面的臣子谋权篡位啊?这些臣子们重视的处世信条是:成功遂事之后做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叫我自然。所以大道被上面废除怎么会有仁义,错误的生存观念横行怎么会有对正义的敬畏,六亲之间不和睦怎么会有孝慈,邦家之中昏乱不堪怎么会有贞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执持和传播那些错误的生存观念,那么对基层的平民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讲究那些狭隘的宗亲义气,那么基层的平民自然就会变得仁慈孝顺;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肆意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迫于生存而去偷盗。这三句话我觉得还没有说透,所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让它的意思更明确:只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知荣守辱、处下不争;少胡思乱想消除那些违背自然的欲望不去占有那些难得之货;再加上不执持和传播那些错误的生存观念,只要能做到这三点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无忧无虑了。第五段:应诺和曲从之间相差几何?喜欢和讨厌之间又相差何若?挨饿受冻这种事还真不可以说不怕。街市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放眼看不到人的尽头,就象天子春天登台用太牢进行祭祀时那样热闹。我却像个还不会笑的婴儿漂泊在这里什么都不能自己作主,真的好累啊就像无家可归,大家都把我当成一个被遗弃的人。但我愚人传道的心还是惷惷啊:做买卖的人尽力表现自己而我却昏昏沉沉,做买卖的人明察秋毫而我却悲天悯人。大道渺茫辽远啊就像海,举目眺望啊却看不到边,大家又都认为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嘲笑我的想法和别人不同戏称我贵食母。大德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从古至今大德都在发挥着作用,用它来帮助君王治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君王治理天下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以上面所说的大德。炊者没有食材谁也无法做出饭菜来:炫耀自己的长处就得不到称赞,关心自己而忽视别人就不明智,夸示自己的成绩就没有功劳,自恃自己的才能就没有长进。它在道方面的原因是:囤积居奇和奢侈浪费人们是非常痛恨的,所以喜欢这样做的人不要以此自居。受点委屈才能圆满,能担误会方可沟通;地势低洼才能蓄水,东西过时就会更新;讲求返本才有收获,贪多负义只会困惑。所以圣人以守中执一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够显扬,不只关心自己所以表现明智,不夸示自己的成绩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有长进。唯其不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的道理,用上面的几句话才算是比较完整地归纳出来了。农谚中说到的天气现象: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谁设计成这样的呢?天地都没有办法让飘风、暴雨保持长久,又何况我们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贵在坚持与道同行。社会上有德的人坚持与有德的人相伴,失德的人却执迷于与失德的人为伍。坚持与有德的人相伴的人,道也定会让他有所收获,执迷于与失德的人为伍的人,道也定会让他有所损失。第六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号,给它取的字还是道,又根据它的运动特点勉强取的名叫大。大就是去一个过去的地方(大曰逝),这个地方路程很远(逝曰远),去的时候是往回走的(远曰返)。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王为大,国中有四大而王也是其中之一。人在地上人法地,地在天中地法天,天由道生天法道,道性自然道法自然。稳重是轻浮的压舱石,冷静是躁动的主心骨,所以君子处世就像行军打仗不离开器械、粮草等这些后勤物资一样,随时随地都把自己的根安牢。君王不上朝还叫官员过来陪同自己娱乐,则昭示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一国之主以贪图自己享乐为重而以天下为轻呢?以天下为轻就失掉了根本,贪图自己享乐就失掉了主心骨。善于行军的人能隐藏他们的车辙和脚印,善于演讲的人找不到他们语言上的瑕疵,善于数数的人可以不使用计算工具。善于关锁的人不用门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解不了。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这就叫袭明。所以善人是善人学习的榜样,不善人是善人帮助的对象。不把善人作为善人学习的榜样,也不把不善人作为善人帮助的对象。那么即使有管理,大家也始终会感到非常迷惑,这就叫妙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应该知雄守雌做天下的小溪,做天下的小溪那么就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就称得上复归于婴儿。应该把知白守黑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把知白守黑作为天下事理的定式那么恒德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恒德没有什么差错那么就称得上复归于无极。应该知荣守辱做天下的谷水,做天下的谷水那么就恒德乃足,恒德乃足那么就称得上复归于朴。这种知荣守辱、处下不争的朴的品质引申开来有着说不完的大用处。圣人用在治理人事上选择官长就要有这种朴的品质,并且把它作为一条不可割舍的最基本的原则确立下来。第七段:想要去取得天下,却做些违背自然、违背民意的事,我断定他不会成功。天下就像是人们传说中的神器,是不可以去破坏它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的。去破坏它的平衡和谐就要失败,执着于这种做法就要失掉天下。社会上的人:有的自立门户,有的跟从别人;有的环境优越,有的条件艰苦;有的素质很强,有的身体太弱;有的得到栽培,有的受到压制。所以圣人去除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中的极端太过、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用道去辅佐君王的人,都不以武力称霸于天下,而是寻求与大家一起和睦共处。经历过战争的地方生灵涂炭、楚棘丛生,善者在取得胜利后不继续逞强。取得胜利后不要骄横,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夸。取得胜利后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而又以此自居,叫果而不强。有能力发动战争叫强,事物在强大后变衰弱称之为不道,既然不道所以早点取消发动战争的计划。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都痛恨它,所以鼓吹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的人不要以此自居。君子之事越多越好,用兵之事则越少越好,所以说战争不是君子用的东西。 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它。以绝对优势袭击绝对劣势为上策,但不要以此为美,如果以此为美那就等于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的。所以吉庆的事以左为上,丧葬的事以右为上,所以偏将军站在营帐的左边,上将军站在营帐的右边,也就是说军营议事是以丧葬的礼仪来站位置的。杀人太多用哭泣表达出生者的悲伤和哀思,战争结束后用丧礼妥善安置这些牺牲的将土们的遗体,以让他们有一个最后的归宿。第八段: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所以保持没有矛盾和争斗。知荣守辱、处下不争这种朴的品质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天底下没有谁能够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这种朴的品质那么万物之间自会相敬如宾。打个比方适逢干旱天降甘露,基层的平民不要上层的官长发布命令他们自己就已经把珍贵的水每家每户分配均匀。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承袭了祖上的爵位,爵位已经有了就应该知常知止、处下不争,这样做所以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使道行在天下就犹如是小谷(知荣守辱、处下不争)流于江海。能够了解别人的长处是聪明的表现,但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则更为明智。能够战胜他人确实是有力量,但能够战胜自己则更为强大。做到知足而返本是真正的富有,而能够自觉坚持是因为他志向高远。事业不失其根本所以长久,而死后仍然被人怀念才是真正的长寿。道是虚无是混成说起来虽然空泛,但是对于怎么去应用它却是可以很好地把握的。成功遂事之后不要想着去占有它(生而弗有),万物归附于你的时候也不想着去主宰它(长而弗宰)。像这样保持恒无欲的状态就可以成就小的事业,如果能保持这种状态当然也可以成就大的事业。圣人所以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就是因为他自己从不自大不为大。第九段:明白了为道就是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那么无论去到哪里对己对人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安于平淡稳定的生活,乐于救济比自己过得差的人,发现做过头的事情立即停止下来。所以道的出现这样说:吃它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又做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将要整治它必然是过去放纵了它,将要削弱它必然是过去强化了它,将要去除它必然是过去兴起了它,将要剥夺它必然是过去给予了它,这就叫微明。柔弱胜过刚强,鱼儿离不开渊潭否则生命就会有危险,国家的利器决不可以用作压迫基层平民的工具。道永远保持无为无执,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之间将自行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自化)。化而欲作,我将用无名之朴的品质来要求自己。用无名之朴的品质来要求自己,那么违背自然的欲望就会消失。欲望消失了不去干扰和破坏万物的自然运行,天地自己将会把它们扶正。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