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之真法(不生病的9条铁律)

小科普 123

如何强国,何去何从

东方列国的士子们遍访秦国三个月之后,各出治秦奇策。秦孝公深刻体会到,君无良相,孤掌难鸣,常盼管仲复生,不期而遇。

然则如何强国,秦孝公却没有成算。秦孝公图强的目标就是要恢复穆公时代的霸业,与东方诸侯一争高下。而卫鞅居然说魏楚齐韩不足效法,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为地广人众之强,韩国崛起则与齐国相似。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其表,不强根本。

此中根源在于:其一,变法不深彻。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封地军制、吏治、爵制、国制、民制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地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许触动,更休提深彻二字。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所以秦国要强大,要从根本上强盛。

强秦之策

卫鞅的治秦之策《治秦九论》,这是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可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甲两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荣辱与共,怯于私斗犯罪,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

强兵之本,在激赏于民。劳而无功,战而无赏,必生异心。目下之秦国乃至整个战国都是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公如青山,鞅如松柏

推究列国变法,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有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否则,法无伸张,令无推行,行之朝野,便成强弩之末。其二,真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其三,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须深信不疑,不受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

强秦,是秦孝公毕生的大梦,为了这个梦,秦孝公九死而无悔,万难不足以扰我心。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

上下同心君臣一体

秦国求贤,不为虚名,而为强国,何以强国,唯有变法,须得上下同心君臣一体。秦国变法之方略为:奖励农耕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统一治权以正吏,化俗齐风以聚民。现在秦国旧制的弊端,第一,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第二,法无要领,奖罚不明。世族有罪不罚,庶民有功不赏。农人耕有余依然贫困,军士战有功依然无爵。第三,无聚民之力,无慑乱之威,法令一统,令行禁止,有罪重罚,有功激赏,公正严明。

卫鞅以强秦为已任,冒险入秦,栉风沐鱼,苦访秦国,拳拳之心,令人下泪。至此,大臣们同心变法,洗刷国耻,若有异心,天地不容。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主持国政,推行变法,赐予先祖留下的镇国金剑,全力实行变法。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