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在秦末汉初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以勇将著称,和韩信一样都是跟随过项羽和刘邦的将军。巨鹿之战,没有英布率领先锋军击败章邯军的胜利,恐怕项羽也不敢渡河。当时英布率领的本部多数都是百越之人,因此也有人认为巨鹿之战中百越人功绩也不小。
对于英布,除了他的英勇,还有就是他对项羽、刘邦先后的背叛。
配图
巨鹿之战中的英布
传统以来的观点都认为巨鹿之战就是项羽一军破釜沉舟的功劳。但无论《史记》还是《汉书》都记录得很清楚——项羽是在英布渡河几次击败章邯军后才渡河的,所谓的破釜沉舟更像是战前总动员。
《汉书 英布列传》:
及籍杀宋义河上,自立为上将军,使布先涉河,击秦军,数有利。籍乃悉引兵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安,诸侯兵皆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汉书 项籍列传》: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得出结论:项羽渡河是在楚军已经对章邯秦军取得战争主动权的情况下才率领主力渡河的;楚兵以少胜多的强悍印象,更多是因为英布部百越军。即,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的不是项羽八千子弟军,而是英布百越军。这刷新了传统上认为项羽以少胜多的印象。
支持英布比项羽更勇猛的依据是:英布和项梁同时封君,比项羽更早:
项梁至薛,闻陈王定死,乃立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史记 黥布列传》
因此,巨鹿之战,更多是项羽和英布二人共同的战功,并非项羽独自的功绩。战斗中以少胜多的是英布,而非项羽。项羽和英布是互补性模式:项羽为主将指挥布局,英布做先锋执行。
项羽和英布的主将 先锋互补模式,不仅是在巨鹿之战得以成功,还在刘邦派军守函谷关时英布偷袭攻破函谷关得以验证:
至关,不得入,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
剧照
英布为何背叛项羽
项羽和英布的主将 先锋配合模式,先后在巨鹿之战和函谷关得以验证。那么英布和项羽为何关系破裂?要了解两人的关系,就必须从英布投靠项梁开始。
项梁渡江时军地人数是精兵八千人。英布投靠项梁时,人数其众数千人。从英布和项梁同时封君来看,英布和项梁的关系并非上下级,更多是盟友性质。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统辖项羽、英布等部。项羽刺杀宋义后,自立为假上将军。楚怀王不得不封项羽为上将军,并划定英布等归属项羽。这是英布才从独立的盟友性质,变成了项羽的部下。
秦灭之后,项羽为西楚霸王,英布为临江王。英布再次从项羽的部下转换为项羽的盟友。
从盟友——属下——盟友关系的转变,昭示了英布和项羽之间地位的变化。因此当项羽为攻打田荣而要求英布率军来时,英布和项羽有不同的角度:
英布认为自己和项羽都是诸侯王,和项羽地位平等,派手下率军去帮助项羽,是合适的,如果自己率军帮助项羽则有损英布和项羽平等的诸侯王地位。
在项羽看来,英布还是那个在入关封王前的部下,因此应该对自己服服帖帖,严格执行自己的命令。即,项羽并不认为英布拥有和自己平定的地位。没有我项羽,哪有你英布的今天——这就是项羽对英布不肯率军来的第一想法。
在刘邦攻下西楚的彭城时,英布并没有按照项羽的要求派兵援助,也说明了项羽和英布二人对双方平等地位有不同想法:
对于项羽来说,作为我曾经的下属,你英布为什么不援助我?这是你英布讲义气的表现吗?
对于英布而言,作为盟友,援助你项羽,我能到的什么好处?我不是一个人,手下还有一帮跟着我吃饭的人。
刘邦派去劝服英布的随何对英布说的话,充分说明了英布要求利益的观点:
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代齐,身负版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扫淮南之众,日夜会战彭城下。今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阴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特以战胜自强。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楚兵不足罢也。使楚兵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或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汉王,汉王必裂地而分大王,又况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
在这段话中,随何指出了英布并非真心和项羽结盟,又认为刘邦攻占彭城后项羽的西楚已经奄奄一息,要求英布背弃项羽加入刘邦。这些信息对于英布背叛项羽的原因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随何信口开河的承诺英布:刘邦分封更多土地给英布。
为什么说是随何信口开河承诺?因为刘邦派随何去劝英布反叛项羽的目的只有一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阻挡项羽从齐国回楚国以灭楚。分地为王,刘邦没有想那么多,因为当时刘邦刚刚彭城作战失败。
事实上,垓下之战刘邦击杀项羽后,刘邦还骂随何为腐儒,也只是继续让英布作为淮南王。和项羽时期相比,英布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国土面积并没有增加,可算是白忙活一场。
公元前205年,英布在项羽和刘邦之间面临一个选择:项羽一个劲要求英布出兵,好处一点没提到,明显是免费劳工;随何信口开河许诺一个分封土地的假诺言给英布。英布于是选择有那个说给好处的人,结果最后发现——白忙活一场,都是骗人的!
英布 剧照
英布为何背叛刘邦
如上文所说,英布投奔刘邦主要是因为分封土地这个许诺。为了这个诺言,英布和项羽的楚军辛苦作战几个月,最后导致英布的临江王国被项羽所灭。
败军之将犹言勇也。可英布去见刘邦时,刘邦并没有一点重视他的意思:一副坐在床上让侍女洗脚的接待场景,让英布遭受莫大的屈辱。英布一出来,就想自杀算了,但又看到刘邦为他准备了豪华的招待,和刘邦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又改变了主意。英布派人重新进入九江,召回了几千旧部下。
英布来见刘邦,虽然没有得到分封疆土的承诺,但得到了如汉王居的平等对待和尊重。
英布为何要背叛刘邦?史书记载的是薛公的观点: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但从英布自己的话来说,除了薛公所说的因为韩信、彭越等被杀害怕而背叛之外,还在于英布自己的野心:
欲为帝耳。
项羽为西楚霸王,英布要求平等,项羽没有答应,英布于是放弃项羽,为了封地投奔刘邦;刘邦为汉王时,英布享受的待遇和刘邦一样,但项羽死后,刘邦称帝,英布原地不动的依然是个诸侯王,于是英布萌生了称帝的野心。
英布背叛刘邦最重要的原因是称帝,而非自保。理由在于萧何面对贲赫控告英布谋反的上书,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相信:
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萧何支持吕后儿子汉惠帝的太子位,反对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又和吕后密谋杀韩信,即可以认为,萧何和吕后是一党的。萧何信任英布,也说明吕后信任英布。吕后、萧何认为英布是汉惠帝一党的,因此对于有人告发英布谋反,自然不信。
既然英布是吕后一党的,那么英布自然不会担心吕后对他下手。薛公等认为英布造反是为了自保,是一般性的推测。作为刘邦信任的专职司机夏侯婴也认为英布造反不可能:
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
刘邦封不是亲属的英布为王,已经给足了尊荣英布,英布造反还想要什么?
从萧何、夏侯婴等人对英布被告发谋反的反应是——英布不可能、也不应当反。连刘邦自己也不信:英布已经为王,还想要什么:
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隃谓布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
刘邦在和英布对战时亲自问英布为什么背叛。英布的答案才是最真实的:老子要称帝——别以为皇帝只有你刘邦能做!
薛公的上中下三策
英布背叛刘邦后,刘邦曾经问薛公应当如何应对。薛公给了刘邦上中下三策:
上策: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
中策: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下策: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
简单说,上策就是夺取汉朝边远而无力控制的边远之地,然后割据固守,并和赵国、燕国进行联盟,这是针对汉朝无力控制地区进行的最佳策略。
中策是夺取汉朝边远而无力控制地区,并和汉朝争夺韩、魏等富饶之地。
下策是夺取汉朝无力控制地方,然后进行消极性防守。
在判断英布的行为时,薛公给出了他对英布为人的判断:
布故骊山之徒也,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即英布是一个只有短期利益而不看不到大局的人。
薛公对英布的判断正确吗?从英布自己的话来看,这个判断是不对的。英布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反叛的原因:
1、英布认为刘邦已老,韩信、彭越已死,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可以说英布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刘邦原意就是想让太子汉惠帝率领诸将前去平定。但出乎英布和刘邦意料之外的是——太子党坚决反对以太子为主帅出兵,要求刘邦亲自挂帅,最后刘邦不得不带病出征。太子党反对太子率军出征的理由有:太子出征,打赢了没有什么好处,打输了就给刘邦废太子的借口,立刘邦中意的刘如意为太子;太子没有足够的威望去震慑那班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只会出现各将各自为战而不听太子指挥的情况。
正是太子党的这个保太子算盘,迫使刘邦不得不出征攻打英布,打破了英布的如意算盘。
2、面对自己部下在长安告发自己谋反、皇帝派人来查,有几个人可以安心?反未必能活,不反绝对是死路一条。99%的人在面临这种情况,有能力起兵的,绝对会起兵,不会束手就擒。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有杀告发人,才能安抚英布的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布是被逼反叛的。
综述,英布百越之兵以少胜多奠定了项羽巨鹿之战的威名,是巨鹿之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还给其公平的历史评价;要求平等待遇,是英布背叛项羽的原因,刘邦做到了但项羽做不到;英布背叛刘邦根本原因是要如同刘邦称帝,更上一层楼,而非为了生存;英布并不着急谋反,因为他是太子一党,但因为被人告发谋反而不得不在当时的情形下谋反;英布也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并非如薛公那样断言,只是英布的部署被谋反告发所打断。
如果英布真的等到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时再起兵谋反,真正无人能制。贲赫的一封告发书,打破了英布的筹划;太子党出乎意外的决策,打破了英布的计划。
平等,是英布和项羽、刘邦二人关系的核心述求。既然能当刑而王,为何不能当刑而帝,这就是英布称王称帝的信心基础。意外,真的是意外,断送了英布的称帝梦!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