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大家讨论度比较高的几部剧里,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仿佛渐渐失去了热度,有许多刚开始对它抱有很大希望的网友们,在看了几集之后也开始相继的弃剧了,大家都表示这部剧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对于原创的小说的贴合度上也并没有还原到让大家满意的程度,所以综合下来,大家慢慢地就不免对这部剧有点失望了。
如果单说这部小说,可能很多人在自己上学的时候都曾经追着看过,类似的青春疼痛小说一直是当年比较热议的题材,在那时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仿佛这类小说设置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所以当年这类的小说可以说是很有卖场了,销量就自然不用提了。
近年来,借着曾经积攒下来的大量读者朋友们,开始不断的有曾经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搬到大屏幕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郭敬明的系列电影和电视剧了。郭敬明是一个在青春题材的小说上很有才华的一名作家,当年他的小说已经卖到了几乎成为现象级的销量,班里的同学们都互相传阅着他的书,而其中大部分他的书里也是以疼痛类的青春题材为主。然后借着自己曾经积攒下来的流量,后来的郭敬明就开始涉足影视剧行列了,他一部接着一部的把自己曾经的书翻译成了电视剧,为此也成功地让自己的财富量迅速上升了起来,小小的个子里蕴含了大大的能量。但是如果抛开这些收益不讲,只是谈谈郭敬明这些影视剧的口碑的话,恐怕他的作品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因为伴着作品横空出世的,是观众们在买了票之后的失望,这其中的原因有的是观众觉得改编过的影视剧与原创的小说之间的差异太明显,有的情节根本拍摄不出来,也有的原因是观众已经不是当年的观众,对那时候喜欢的东西可能也已经有了变化,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单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看,似乎也不是那么专业。
过于追求视觉上的效果,再加上并没有系统的导演经验,郭敬明的那些作品被指太浮夸。当然,这其中也有客观的原因,那就是由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确存在很多的条件限制,以前的读者虽然是自带的流量,但他们更是在这件作品上的审判官,由于对原著的忠实,他们可能不允许有太多的出入在影视上,这样就影响了最终的成品的口碑度。除了郭敬明系列的作品,其他青春疼痛类小说的改编剧同样也被不看好,综合来说就是改编剧都没有原著小说的销量好,虽然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原因,但显然这并不能影响后续还会有大批的改编剧进入市场。
那么大家对此都是怎么看的呢?大家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吧,也让自己的想法可以被导演们看到,以便做出更多我们喜欢的作品。文/是段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