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大帝(中国皇帝生前唯一做不了主的事)

小科普 252

古人死后,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

谥号通常用于尊称古代帝王、大臣、学者和贵族;有些名人的谥号由于久经使用,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诸葛武侯(诸葛亮)、韩文公(韩愈)、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普及。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分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有些谥号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某个皇帝身上后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在晋惠帝司马衷以后就没什么皇帝用这个谥号了,还有恭用于晋恭帝司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身上成了亡国之君的惯用谥号。单一字意不好的谥号,与其他文字并用则无贬义,如唐朝名臣狄仁杰即谥文惠,晋名臣王导谥文献。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武唯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壮、刚则为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属之。传统上以文、武两字为最高赞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博昌愍侯夏侯渊和晋愍帝司马邺的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厲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晋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朝才盛行起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如陶渊明被亲友私谥靖节先生,王通被门生私谥文中子。

不过,也有例外。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改而自称为始皇帝,后世按数字顺序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万世皇帝等。

汉代时期谥法又告恢复,至清末止。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谥号仍然是以一字谥为主,如吴质谥威侯、刘禅谥思公、孙登谥宣太子、贾充谥武公、萧子显谥骄子。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唐高宗为天皇大帝,达三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的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与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谥号之极为忠,如蜀汉诸葛亮、唐郭子仪、尉迟敬德谥号忠武,宋初名将狄青原议谥忠武,后因故改为较低等的武襄,北宋杨业、南宋韩世忠、岳飞(宋理宗加谥),明初名将如常遇春、靖难首功武臣张玉,清代名将杨遇春等谥号皆忠武,故有时不能以谥号文武比例论断。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大致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明神宗的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景王朱载圳的谥号为:恭。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徵、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半为太师的谥号,后避宋仁宗赵祯讳,宋代将文臣最高的谥号改为文正,明代以后恢复文贞谥号。

清代皇帝谥字通常为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或21字(光绪帝);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关于文、武谥号的排列顺序,在后世也产生部分重复情况。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的先例,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晋文帝和晋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谥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文在谥号的褒义通常在武之上。

无论是开创了一片基业的开国皇帝,还是努力守护基业的后继皇帝们,都有值得后世子孙和臣民们铭记的功德业绩。而在这些皇帝们百年之后,后继的子孙们都会给仙去的皇帝们定下一个谥号,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描述仙去皇帝们的宏伟一生,一般都是褒义词。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号大体上还算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一个小小的谥号,足以看出古代帝王们各自不同的小心思,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时空之下,却都有一种一较高下的心理,看看谁才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