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是什么意思

小科普 187

孔子曰:三十而立。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

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 《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这种解释虽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比如冯友兰就认为:孔子说: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笔者认为,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是立德。班固说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强调畜德;朱熹所立之道更多也指的是德;馮友兰所讲的礼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实际也是在强调德。所以,不管是立学、立道,还是立礼,都有立德的含义。

来源:文史博览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