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
《信条》的故事很简单:特工拯救世界。
《信条》的故事又很复杂:逆熵科技穿越时空。
克里斯托弗·诺兰对时间的沉迷众所周知。《记忆碎片》,全片倒叙;《盗梦空间》,时间随梦境的深入而扩张;《星际穿越》,重力下时间的改变和时间穿越;《敦刻尔克》,时间叠加。
《信条》的亮点不在于穿越,而在于:
(1)穿越的方式。以前我们讲穿越,时间和空间是静止的点,我们从未来的B点穿越回过去的A点。但在《信条》里,时间始终在流动,空间始终在变化,我们无法跳跃两个时间点和两个空间点之间的巨大鸿沟,必须跟随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移才能返回过去。
(2)闭环的主线。正如回文片名TENET一样,故事的主线也呈回文式,由此形成一个闭环。
影片的穿越规则虽然建立在物理理论之上,但并不需要观众有多么丰富的相关知识。诺兰的影片烧脑,但我们压根不必怀疑他叙事的能力。
至于谈论最多的逆熵科技,就像女科学家在片中所说: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不要尝试去理解它,要感觉。
***文中有少许剧透,请慎重阅读
闭环主线
影片主线剧情呈闭环结构,正如它的片名TENET一样,构成回文。
影片最重要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有三个:
(1)歌剧院、斯塔克12、越南,三个地点同一时间;
(2)挪威奥斯陆自由港;
(3)爱沙尼亚塔林。
在影片前半段,时间顺序是(1)(2)(3),在影片后半段,时间顺序是(3)(2)(1)。
用一张粗糙的手画图表示就是这样:
主线闭环
主角经历歌剧院事件,与尼尔组队前往奥斯陆自由港偷画,再与萨塔尔达成交易、前往塔林劫算法,之后通过逆向闸门(Turnstile)返回奥斯陆救凯特,最后与尼尔前往斯塔克12,凯特则前往越南游艇。
Sator Square
说到回文就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Sator Square。这是一种拉丁回文,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无论怎么念,都是同一个句子: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Sator Square
按拉丁文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农夫Apero用犁耙工作,或者农夫Apero吃力地拿着轮子。到底什么意思,别说咱们,洋人也没搞明白。
我们只看这五个单词,它们全部出现在了影片当中。
SATOR
影片大反派萨塔尔的名字。
萨塔尔
AREPO
影片中高仿戈雅名画的画师。
TENET
影片片名,信条组织的名称,回文单词,正着念反着念都一样。
OPERA
影片以歌剧院开头,主角第一次接触到算法,第一次遇到尼尔,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但他看到了尼尔背包上的红绳,在片尾终于恍然大悟。
ROTAS
影片中最重要的公司,奥斯陆自由港形似五角大楼的艺术品储藏仓库就属于这家罗塔斯公司。
Sator Square最早发现于意大利庞贝城。影片数次提及凯特的儿子麦克斯要去庞贝城度假。
片名TENET,片中隐藏(不如说明示?)的Sator Square,主线剧情闭环结构……你会发现回文在片中无处不在。
熵 ENTROPY
影片不断提及熵这个热力学概念。
所谓熵,就是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熵值越高越混乱。熵增即系统混乱程度升高,与之相反,逆熵意味着系统趋于稳定。
我们所在的宇宙处于熵增状态,即熵值越来越大且不可逆。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屋无人居住就会变得杂乱,冰淇淋放着不吃就会融化,全新的汽车放着不开就会零部件老化,燃烧的太阳总有一天会化为尘埃……一切都由有序演变为无序,从稳定迈向毁灭。
既然时间的向前流逝意味着熵的增加,那么若想返回过去,我们就要通过逆熵科技让时间往回流逝。
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发明,能够逆转熵值,从而达到时间回流的效果,重返过去。
熵本身就不是个容易理解的概念,还是那句话:别尝试去理解,要感觉。
TENET
TENET是影片中神秘组织的名称,译作信条。这个名称与十指交叉的手势组合起来便是暗号,其中这个手势代表时间顺向和逆向的交错。
这个手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主角初见芭芭拉博士时用了这个手势外加TENET暗号,可惜咱们的字幕组没把TENET翻译出来。主角初见军火商普利亚时,主角和普利亚双双做出了这个手势。
普利亚
除此之外,影片中多次提及十分钟这个概念,比如在斯塔克12大战中,红蓝两队的任务时间就设置为十分钟。
十为TEN,反过来就是NET,TEN NET = TENET。
红与蓝
影片多次使用红蓝二色,以红色代表时间顺流,以蓝色代表时间逆流,帮助我们辨别片中的顺时和逆向两个世界,比如影片高潮时的动作场面,红队是顺时,蓝队是逆向。
这两个颜色来自于多普勒效应中的红移和蓝移。在观测者眼中,在运动的波源前,波被压缩,波长变短,频率变高,为蓝移,在运动的波源后,波被拉长,波长变长,频率变低,为红移。
多普勒效应
简言之,与我们同向而行且速度比我们快的,为红移;与我们逆向而行的,为蓝移。对应影片剧情,便有了红色代表时间顺流、蓝色代表时间逆流的表现手法。
主角和尼尔
影片主角没有名字,只用了protagonist这一称谓。这一称谓来自古希腊戏剧,至今仍被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意为主角。
尼尔通过逆向闸门来到当下的顺时世界,与主角会合。二人是一对好基友,两人的关系类似《终结者》系列中的约翰·康纳和凯尔·里斯。在《终结者》系列中,康纳招募了里斯,派里斯返回过去拯救自己的母亲莎拉·康纳。在《信条》中,主角招募了尼尔,派尼尔通过逆向闸门(Turnstile)返回过去拯救自己和世界。两人的情感关系是影片的重点。
主角和尼尔
影片伊始,逆向世界的尼尔在歌剧院救了顺时世界的主角,这也是主角第一次遇到尼尔。
两人的第二次相遇发生在孟买,主角招募尼尔一同行动。主角以为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因此对尼尔熟悉他工作不喝酒、爱喝健怡可乐的习惯非常惊讶。
孟买相遇
仔细观察这一段戏,罗伯特·帕丁森的表现非常出色。突然对他的蝙蝠侠有了极高期待。
***剧透警告***
悲剧的是,尼尔逃不过死亡的结局。
在斯塔克12大战中,原本属于逆向部队的尼尔通过逆向闸门进入顺时世界,救出了主角和艾弗斯,并与主角道别。
尼尔说,一切都是主角设的局。主角建立了信条组织,招募了尼尔,派他穿越时空来拯救自己,并协助自己拯救世界。这与康纳建立反抗组织、招募里斯、派里斯返回过去拯救自己的母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么一想,《终结者》更玄乎,因为里斯不仅牺牲了,还是康纳的生父。
道别后,尼尔便要返回逆向闸门,重新回到逆向世界。在那里,尼尔将迎来自己的结局:为主角挡下那爆头的一枪,英勇牺牲,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主角心中,这次道别是二人友情的开始。但在尼尔看来,他们已经一同经历过许多许多,这次道别是二人感情的终点。
主角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眼眶湿润。
尼尔的身世
影片最后一场戏,主角远远看着凯特拉着儿子麦克斯离开,结合尼尔与主角道别时的台词:see you in the beginning(起点处再见),这场戏很可能是主角与尼尔的起点,换句话说,凯特的儿子麦克斯很可能就是尼尔本人。
凯特和麦克斯
首先,尼尔一口伦敦腔,麦克斯来自伦敦。
其次,当凯特负伤后,主角和尼尔进入逆向世界重回奥斯陆,在船上照顾凯特。从主线看,他与凯特的勾连远远不如主角那么深,但仔细观察尼尔是如何悉心照料凯特的,尼尔心中明显对凯特藏有感情。
再次,尼尔知道歌剧院案发当日塔萨尔不在游艇上,凯特也说那天塔萨尔失踪了,虽然尼尔说出了他如此推断的理由,但很显然,有件事过了他的脑子,他没有说出来:那天他在场并记得父亲不在游艇上。
还有,仔细回味尼尔和主角的感情关系,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父子,不信可以看看尼尔望向主角的眼神、与主角交谈时的语气。更别提二人都是开锁大师,显然子承父业。
主角和尼尔
最后,Max是好几个英文名字的缩写,其中一个是Maximilian,在法语中则是Maximilien。以逆向的方式书写,Maximilien就是Neilimixam,头四个字母就是尼尔(Neil)。
时空穿越的规则
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时空穿越局限于点对点,即从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某个地点直接穿越回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某个地点,比如《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
《信条》的时空穿越就大大不同了。要从未来的A穿越回过去的B,你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段完整的经历。比如你想从5月3日9点的北京穿越回5月1日9点的上海,你就得经历这48小时,并想办法从北京前往上海。
影片的时空穿越规则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逆向闸门(Turnstile)这个装置,也就是奥斯陆自由港里的那一组。
逆向闸门
假设你要从1月10日的北京穿越回1月1日的上海,逆向闸门在南京,那么步骤如下:
(1)从北京赶到南京,1月10日进入逆向闸门,转一圈后进入逆向世界。
(2)在逆向世界沿着时间逆流的方向度过9天来到1月1日。这9天你可以继续待在南京,也可以驾车到周边做个短途旅行,随你便。
(3)1月1日再次进入逆向闸门,转一圈后进入顺时世界,赶往上海。
注意:当你生活在逆向世界时,顺时世界的空气是无法进入你的肺的,因此必须戴个氧气面罩,以免窒息而亡。
在影片中,主角和尼尔为了救凯特,完成了这一整套流程,在船上度过了逆向世界的这段时间,回到飞机撞仓库的那一晚,再进入奥斯陆自由港的逆向闸门,回到过去的顺时世界。
奥斯陆自由港
顺时世界和逆向世界在时间上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交点,当来自未来的逆向世界的你和处于当下的顺时世界的你相遇时,未来的你就能洞悉当下的事件,从未改变未来。
切记,任何一种时空穿越的方式都有一项共同的禁忌:穿越者禁止与自己直接接触,一旦接触就会湮灭,就像物质和反物质碰撞一样。在影片中,主角身穿制服,虽然与过去的自己打了一架,但没有直接接触,否则影片就得在此处结局散花了。
在时空穿越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模糊的,你所经历的现在,既可能是你的过去,也可能是你的未来。比如在奥斯陆自由港,主角和来自未来的自己打了一架,顺时世界里的主角经历了自己在逆向世界里的未来,逆向世界里的主角则经历了自己在顺时世界里的过去。又比如在塔林,当主角和凯特被萨塔尔抓到仓库后,主角遭受拷问,目睹萨塔尔在镜子对面枪伤凯特,主角在顺时世界里看到的现在其实是逆向世界里的未来,萨塔尔在逆向世界里看到的现在其实是顺时世界里的过去。
而从整部影片的角度讲,主角沿着时间顺流的方向前进,尼尔沿着时间逆流的方向返回,二人抵达同一点,这个点对主角意味着起点,对尼尔意味着终点。
时间钳形行动
时间钳形行动(Temporal pincer movement)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反两派都用到了这一战术,萨塔尔用该战术粉碎了主角的调包计,主角用该战术粉碎了萨塔尔启动算法的阴谋。
斯塔克12
空间上的钳形行动很好理解,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兵分两路、左右夹击,像钳子一样扼住敌人、将敌人消灭。
时间钳形行动则是在时间上兵分两路,通过顺时和逆向的夹击把敌人消灭。顺时部队会报告未来发生了什么,逆向部队就能根据这一报告及时阻止敌人的行动,说白了就是:通过顺时部队得知你将会做什么,再通过逆向部队来阻止你。
顺时部队和逆向部队会有交集,比如在斯塔克12 的大战中,红蓝两队就同时把一幢大楼炸了两遍。
未来人和萨塔尔的算盘
未来人是隐藏在萨塔尔背后的终极反派,始终没有露面。他们把气候变暖归咎于老祖宗犯下的错误,因此不惜穿越时空消灭自己的老祖宗,以期改变未来。
而他们找的合作人就是萨塔尔,因胰腺癌而濒死的萨塔尔不惜启动算法,让整个世界给自己陪葬。萨塔尔的如意算盘是在越南假期的那一天启动算法,毁灭世界。
当日,凯特和麦克斯离开游艇上岸,萨塔尔赶往歌剧院夺取其中一块算法,一家三口都不在游艇上,来自未来(也就是影片主线时间)的萨塔尔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本欲吞下小药丸自杀。但我们通过片头剧情可以知道,这款小药丸是假的,压根杀不死人。
这意味着萨塔尔的计划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假如成功了,也就不会有信条这个组织了。
尼尔说过:发生了就是发生了(Whats happened happened)。过去不可逆,能够掌握的只有未来的命运,即便重返过去,也是为了改变未来,而不是改变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人和萨塔尔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因为他们试图改变过去来重塑未来。
是谁发明了逆熵科技
普利亚告诉主角未来有个女科学家发明了逆熵科技,被称为未来的奥本海默,但始终没有提及这个女科学家的身份。
假如这个女科学家已经在影片中出现,那么这个人只可能是下面这位:
女科学家
纵观影片,知道逆熵科技这件事、潜心研究其现象与本质、且身为女性的科学家只有她一人。
问题在于:她怎么知道这些有关逆熵科技的信息的?
一种解释是:未来的她在发明逆熵科技后,出于对这种科技的担忧,穿越时空、把逆熵科技的秘密告诉了现在的她,由此形成一个时间上的闭环。而未来的她不惜自杀、把逆熵科技的秘密带进坟墓。
《信条》看似烧脑,但诺兰的叙事有条不紊、逻辑严谨,理顺片中的线索和逻辑后,看懂并不难。
如果真看不懂,就再把这篇文章细细读一遍吧
《信条》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丹泽尔·华盛顿之子约翰·大卫·华盛顿、新蝙蝠侠罗伯特·帕丁森、银护阿耶莎伊丽莎白·德比齐、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复联快银亚伦·泰勒-约翰逊主演,现在热映中。
《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