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的感悟150字)

小科普 13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第二次读了,。第一次是跟风阅读,囫囵吞枣。只在书中看到了男女对灵与肉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看到了特丽莎母亲的浅簿可笑,看到弗拉兰茨的不作不死。对轻与重和生命的质量几乎没想过。这一次重读让我深深为大师折服。14万字的小说,篇幅并不长,却涵盖了对人类个体生命内容的全方位思考,以及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浮沉沉,社会、原生家庭、命运、情爱、欲望、审美对我们生命的主宰!

小说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责任,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责任。轻是自由,是无序,是偶然,是别样也可。至于何者谓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迭择轻?什么时候迭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和迭择。所以我们有时只能扛起命运听其安排!

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想一想,大千世界生命既便真有轮回,因为周遭环境和人物的变数,也会让一切变的面目全非。所以生命中变才是一个恒数。而对于上帝的子民,人类智慧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对应接不暇的变数,只能自我调节,顺其自然。中国文化的智慧,以"德修来保障生命的相对安全性和相对稳定性还是有一定道理。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以"仁善来维护群体间的和谐,和自我的修渡,也是对"变数相对积极的应对。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其实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年轻时浅薄幼稚的智商配不上她的美貌。这也是现实中很多漂亮姑娘红颜簿命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部分漂亮姑娘,年轻时,都比别人容易得到许多东西。而让她们忘了提升智商来应对这个需要內核才能应对的残酷的世界。美貌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而特雷莎虽是个平凡的女子,但她一生都在摆脱他妈妈留给她的庸俗烙印,守护自己的灵魂纯洁,追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爱情,这也成了她一生的枷锁!这也是特雷莎生命中的重!原来我们这一生都难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让印象很深的还有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米兰.昆德拉很多小说中看出,他内心一直有个伊甸园,卡列宁的微笑章节就是这本书的伊甸园。他始终认为人类是因为偷吃禁果,享受欲望,被上帝惩戒才变得自私贪婪!而狗是没有被上帝驱逐的宠物,所以它们保持着最好的纯良。特雷莎把一生对爱的理想和生命执念全部奉献给了她的丈夫托马斯,换来的是一次次背叛!而却在一条狗卡列宁身上得到了最纯真的爱的回馈。这不得不说是作者对人类贡献的最讽刺的黑色幽默。如果人类个体的终极幸福,要靠动物给予,而我们自身不能相互给予,这是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我仅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个人的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爱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轻松,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的一生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爱情、亲情、事业、友情等等,让我们得到满足,却又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然而,它们却是不能抛弃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一旦抛弃这些,可怕的不真实感就会像荒草一样把人淹没,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甚至会比生命之重更让人恐慌。

但萨比特作为一个画家一生都在追求"美,摆脱媚俗。从没放弃对自我的提升和事业的追求。她对社会、生命、爱情的理解比主人公特雷莎上了一个档次。她追求个人感受和生命灵性,追求生命真正的洒脱和自由,是一个智慧女性。对待爱情单纯理性,把爱情看成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她的爱永远在自己心中,而不会强行带给别人负担。对待爱情真诚,尊从本心,但洒脱自由。所以他能成为阅女人无数托马斯心中独一无二的白月光,成为佛郎次心中永远难忘的女神。佛郎次说他是女人,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是女性,但能称之谓女人的女性少之又少。这也是莎比特身上最成功的地方。我们这一生除了承担生活和命运的责任重,也要提高个体的质量,给社会和其他人提供一个更优良的自我。这一点莎比特比特雷莎优秀太多,堪称女性典范!莎比特是书中活的最清醒的人,所以相对人生结局也是最好的。这也是男性作家写书的成功之处,全面、理性、客观。没有女性作家常有的任何自恋情绪。

这部小说的轻重也剑指灵与肉,表面看,肉代表重,灵代表轻;实则人类生命中最有份量的是灵魂,这是我们区别与其他动物,而称为高级动物的决定因素。人类因为有了灵魂,才有思想、语言和智慧。而我们的肉身如果没有灵魂加持,无异行尸走肉。生命的份量也就轻飘飘。如特蕾莎的母亲。爱在生命中应该也算重,因为爱和喜欢的存在,不论是亲情、友情和爱情,都会让我们彼此成为生命中不一样的人。爱不仅互相带来温暖,也带来尊严和个体的独特性认可。这就是特蕾莎一生都在追求托马独一无二的爱的原因,她在从他的爱情中追求独特和尊严。这个重也是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活着的价值之一。作为群体动物,我们内心有需要同类认可的需求。不是所有人,但至少我们爱的人,要爱我们。这是作为有灵魂高级动,高层次精神需求。所以米兰昆德拉认为,拥有爱情的人生和没有爱情的人生质量是不一样的。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作者以男性客观的视角,把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这也是困惑所有爱情至上的女性的问题)。托马斯在情爱上虽然是个浪子,但在事业上是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认为医生的工作有神性。所以他医术精湛,善待病人。从他都当了擦破璃的工人,仍然有人记得他。愿意帮助他。可以看出他是一名非常优秀合格的医生。在狄浦斯事件中他也表现出他的生命之重的一面。表现出他对社会应有的正义感,对他人应有的良知。正是因为这些正义感和良心,也才能表现出生命之重。也说明生命之重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有责才有任,有任才有重。还有他为了特蕾莎从瑞士回到战乱的捷克,这真不是一个真正的浪子会做的事,他对特蕾莎的爱是有重量的,这也是特蕾莎离不开他的主要原因。如果他对特蕾莎的爱,真的轻如鸿毛,他们的婚姻不会 维持到最后。这就是米兰昆德拉高明之处,把人物塑造的立体丰富,善恶结合。

弗兰茨这个人在中国人的眼里,绝对是个奇葩!他是个法国人,拥有法国人的特点,单纯、浪漫,激进。也具有优越条件下长大人的特点,聪明、正直、善良,有教养、有能力、有人品,人生的路走的非常顺,他知道自己适合搞学问,顺利成章在一名大学干到教授,还在国内外多家杂志发表论文,出书。事业应该顺风顺水。对待家庭也单纯却又充满责任感。既便他已经完全不爱他妻子,他也保证每天回家和她同床共枕,小心维护对她那庸俗不堪妻子的尊严和名誉。但同时他又是个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和灵动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入无法自拔的爱恋。为了捍卫和萨宾娜的爱情,使之免于流俗,且将之独立于婚姻之外,他多么焦虑、不安,付出多少努力。当他看到他俗气的老婆当面侮辱萨宾娜,他毅然勇敢的结束了努力维持二十多年的婚姻。总之他是这本压抑的书中,最可爱,最敞亮,人格最健全的一个人。虽然萨宾娜最终逃离了他,但他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的结局,在中国人看来叫不作不死,但也代表一个人最高修为真纯、善良和博爱,想帮助更多受苦难的人。他是在去拯救老挝难民的国际组织受阻后,被泰国的强劫犯失手杀害。他的死看着轻如鸿毛,甚至有点滑稽逗比!也让人感到压抑心堵!太好的人,不配在这个丑陋的世界好好活着!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同时爱他人,爱家人,爱朋友、爱国家。人生一定要懂爱和有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拥有了很多经历,生命中有很多珍贵的人。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逗布拉格之春地的事件。在完全丧失主权国家里,人民生活的苟延馋喘。以托马斯为代表的大批知识分子沦为社会底层劳工。个人生活随时被监视,人们沒有隐私空间。有的只有麻木和忍耐。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集中营!这种屈辱,才是作者所有作品都在寻找心中伊甸园的原因,没有偿过流离失所,永远不会懂得失去家国的痛!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