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啥意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哪)

小科普 125

周王朝的奠基人周太王古公亶父被后人称为仁人。他和夫人太姜带领族人开发豳地发展农业,疏浚河流,丰衣足食,他躬耕劳作,访贫问苦,在族人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西北戎狄不断劫掠豳地,族人皆欲以武力抗争,但军事力量尚不足以与狄人抗衡。古公亶父于是答复说,君主的使命就是为人民造福,戎狄无非想侵占我们的土地,老百姓由我统治和由他们的统治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要老百姓为我的君主之位去厮杀,我不忍心这样做。

于是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豳地和其它地区的百姓仰慕他的仁义,扶老携幼投奔而来。公亶父在周原继续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百姓重新安居乐业,他立规定制,创立诸侯国,得到商王朝的正式赐封,定国号为周。

周文王乃古公亶父的孙子,王季之子。《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贤士能人都来投顺称臣。

虞国和芮国之间发生纷争,两国之间不能协商解决,于是到周国来请姬昌仲裁。他们进入周国境内,一路观察,发现农人遇见他们都会侧身让路,年轻人都礼让长辈,蔚然成风,两国的使者深受触动,相互交流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 于是不等拜见姬昌,各自回国去了。这件事情在各诸侯国传扬开来,大家都说姬昌将是未来的天子。

从此姬昌成为诸侯的楷模,得到各国的拥戴,于是姬昌先后出兵讨伐不肖之密须、崇国、邘国和黎国等四国,诸侯归者日众,周国实际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商王朝。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商纣王朝日益腐败,身为诸侯周武王并不依仗自身强大的实力急于灭商取而代之,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武王卒,成王年幼,周公旦代行国政,出兵讨伐武庚叛乱,二次东征扫除蛮夷之地,制礼乐,还政成王,随后周王朝进入成康之治。岐山脚下周原弹丸之地逆袭成为中华民族的泱泱大国。

所以,荀子说推行王道的圣王和信奉霸道的霸主完全不同。他们的德行非常贤能足以胜任王者,便依仗自己的贤能去匡正挽救那些不肖之君;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大足以胜任王者,但他们利用自身的强大去保护弱小的诸侯国;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战之能胜,却以发动战争为耻,对于不肖之君,不是一味依赖简单粗暴的武力,而是随顺自然委曲求全,颁布礼法制度昭告天下,一般的小国慢慢就自己转变了。

如果还有欺诈悖礼祸国殃民的,再进行讨伐。所以圣王发动讨伐战争是很少的。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诸侯国,周武王讨伐了暴虐的殷商和东海之滨的奄国,周公旦摄政扫除余孽,完成了周武王未竟之业,到了周成王统治时期,四方安定,再没有讨伐之事发生。所以圣王之道怎么会行不通呢?周文王创业之初只有方圆百里之地,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坚持实施王道,最后统一了天下。夏桀商纣王抛弃王道,虽然实力雄厚,握天下之权柄,最后却连像平民百姓一样善终都不能。

荀子说,周代圣王善于推行王道,百里之地的小国能够成就统一天下的大国;不善于推行王道,则拥地六千里广袤土地的楚国仍然被仇人秦国所压迫。因此,君主不致力于推行王道,而一味扩张他的势力范围,那他就危险了。

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是否感到似曾相识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霸道不永,王道永续。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平台不让多说话,只能点到为止。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