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戏曲一样吗(地方戏曲戏剧大全)

小科普 99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戏曲电视剧是中国戏剧与电视艺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戏剧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全新的作用。

作为戏剧与电视两大艺术门类的戏曲电视剧,在发展上遇到了许多难题。

其中,在细部上的难点,则是对真实与虚拟的尺度把握,以及戏剧与电视之间的节奏切换。

在宏观上,剧作的困境是:剧作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剧作缺乏市场化运作,由于各种原因,以及所处的客观传播环境,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戏曲电视剧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本文将对此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一些看法。

微观层面

难点一,对真实和虚假的表现的掌握。

这一难题来自于对传统戏剧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矛盾。戏曲电视剧是从戏剧中衍生出来的,因此它继承了戏剧中的一些元素。

例如,在音乐上,它使用了戏剧的唱腔,但是在动作和语言的表演上,它却更接近于戏剧的表演,因此,有些人会把戏曲电视剧看成是电视剧加唱的一种误解。

在中国戏剧的舞台演出中,由于无法在任何地方都真实地呈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因此,虚幻演出就成了戏剧演出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舞台演出中,很多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具体的实物的再现,都是由具有特定程序的虚拟行为来实现的。

例如,《问探》里的间谍,以其伏地的姿态,让人想到他们行走于险峻的山间,在《战宛城》里,曹操以几个低头看的姿态,让人想到了一块青青的大麦。

《十八相送》的演出中,八里路的独木桥,池塘中的双鹅,土地庙,映影的水井,都是由程式化的假想行为所呈现的。

与此同时,虚拟表演也让戏曲的舞台得到了解放,它给戏曲演员的表演带来了更大的艺术自由,他们可以不受外物的束缚,而集中地进行表演,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然而,在戏剧类的真实场景中,这样一种以特定模式为基础的虚拟演出就会与其所处的情境格格不入,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例如,越剧《孟丽君》里,女主角手执马鞭,在花园里慢悠悠地行走,《西园记》里,男主角脚上踩着一双厚厚的白底鞋,行走在苔藓丛生的山间小道上,这种在舞台上很普通的套路,到了现实生活中,就会变得格格不入。

放弃戏剧中的程序性行为与虚性行为,能否解决这一冲突?

笔者认为,程序动作与虚幻动作的使用并不能一刀切,在戏曲电视剧中,要与特定的拍摄场景,情节作一种符合电视美学的习惯的使用,在此,导演扮演了一个很大的角色。

另外,对演员演技的掌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节奏感,就是既要尊重戏剧的形式,又要不被戏剧的形式所束缚,要用戏剧的感觉和状态去表演,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戏剧的神韵。

在戏曲电视剧中,演员既有戏曲演员,也有话剧、电影演员。

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戏曲电视剧演员。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演员偏重于舞台表演的感觉,或者是偏重于话剧、电影表演。

因此,要想掌握好分寸感,就要依靠演员在长期的表演中,有意识的积累和揣摩。

例如,在《瘦马御史》中,演员们的演技更接近于现实,但是,像是生旦、净丑之类的角色,却是有着清晰的职业划分,非常的鲜明。

在蒲林叛变的那一幕里,钱沣愤怒地呵斥蒲霖,而在拍摄过程中,他用了一种京剧的姿态,用鼓声和节奏,盯着蒲霖,让他绕着周围的景物转,这是电视剧里没有的。

电视剧里不会有这么激烈的场面,钱沣在那些镜头里的一举一动,都是京剧里塑造出来的,而且,这一幕,也很好的表达了钱沣对蒲霖的愤怒。

难点二,如何掌握戏剧节拍和电视节拍之间的转换。

舞台上的戏剧自始至终都是一种韵律,而戏剧连续剧的韵律则是由拍摄速度、场景以及每一幕的长短所决定的。

在剧院里,我们可以花上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去欣赏一位演员在台上的演出,我们往往也会因为这位演员的精彩演出而感到痛快和满足。

而在戏曲电视剧中,往往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荧幕上都只有一位演员在表演,即使是再好的唱段或动作,也会显得索然无味,这就是戏剧节奏和电视节奏的不同。

作者认为,应注意三个方面,注重戏剧创作的创作,在演唱较长的歌曲时,要充分利用电视手段来衔接、补充和填充单一的画面。非紧要时刻不可使用锣鼓,不可使用舞台节拍指挥棒,不可使用电视节拍指挥。

《瘦马御史》是一部京剧,当角色非常兴奋,情节非常紧张,对比非常鲜明时,我们就会加上一些鼓声。

钱丰向蒲林讨要账本的那一幕,因为他的背叛,让钱丰大吃一惊,这个生死关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强大和清晰。

又例如,胡连翠导演在拍摄《西厢记》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从音乐的节拍、音乐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来满足观众的要求,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戏剧的节奏控制在较低的节拍上,减少了演唱,只用语言来叙述,而不是用高亢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80后的观众。

宏观层面

难点一,戏剧生态的变迁。

自20世纪下半叶起,民众前往剧场观赏、聆听戏剧之风渐趋消退,演出团体之演出亦渐趋稀少。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戏剧艺术都在走下坡路,到底是戏剧本身的问题,还是外界的因素?

很明显,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改变,也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变。

《红楼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反映的是农耕文化时代人民的生活面貌、精神状态和精神韵律。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娱乐与消遣的方式与文化产品的选择越来越丰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有意识地进行分流,在这种分流中,戏剧观众的流失更大。

在大众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电视,家庭影院, DVD,MP3和互联网络,使人们有了更多、更自由的观赏和娱乐方式,就像上海戏剧台的广告词足不出户,就可以看戏剧,听音乐。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趋向于随意化、便捷化、小型化和个性化。过去只有在戏院里才能欣赏到的戏剧,在新的艺术和文化消费理念下,似乎已经过时了。

面对这样的戏剧生态,戏曲电视剧应当积极地吸收其艺术和民族优秀的东西,进行融合和融合,从而使其具有生命力和向前发展。

也许张艺谋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与芭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为传统戏剧的创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难点二,缺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

我认为,重视对人的生意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评选标准非常明确,它对入围的作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时代精神和实际意义,要有鲜活的形象,要有丰富的内涵,要能够体现这一类艺术当前的最高水平。

二是改革创新,三是要突出个人特色,使作品具有独到的艺术表达能力与感染力,

四是作品要高雅,要有品位,要有品位。

在这些叫好叫座的现象中,不但要有对艺术的追求,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认知。

纵观戏剧的发展史,虽然南杂剧的数量很多,但是由于没有商业表演,所以对南杂剧的影响力并不大。

在当今这个关注度经济的时代,只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没有它的影响力,就没有它的市场与地位。

很多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在一个想法出现之后,就开始大肆宣扬,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从各个方面,寻找出一些新鲜感,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而国外的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还没有写完的电影,就能把主题歌炒到各个榜单上,让这部电影变得家喻户晓,并不是什么难事。

伴随着电影的上映,与电影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也将逐步变成文化产业。

最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电影和文化产业双丰收。

中国的一些大导演和制片人也在向他们学习,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

十年前,《天下无贼》刚开拍的时候,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而来,就连首映礼都变成了一场慈善晚会,目的就是为了博取观众的好感,就连演员们在电影里用过的东西,都能拍出一笔不菲的巨款。

而在这一领域,真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只有《徽州女人》和白先勇青年版本的《牡丹亭》等几部剧目。

《徽州女人》通过将市场战略的运用,使其在创作之初便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表演过后,穿着传统服饰、端庄秀美的女主角,被印在各种宣传海报、明信片和画册里,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徽州女人》的注意。

为了吸引年轻的大学生,比如《牡丹亭》,每次表演开始前,都会在学校里张贴演员的照片,并出售一些与年轻的《牡丹亭》有关的书籍、光盘和纪念品,以此来烘托氛围,除此之外,白先生还会在电视上接受采访。

2004年在台北举行两场演出,观众中有六成为年轻观众,苏州大学的演唱会,百分之七十都是年轻人,其中不仅有大学生,也有高中生。

有几个小孩跟我说,他们头一天看到这出戏就兴奋得不行,一夜都没有睡好,可是明天还是要再来。

截至2005年1月31日,昆剧青年版《牡丹亭》已经上演了九场每一场都是满座,观众们对它的好评如潮。

在台湾,演出还不到一个月,9千张门票就被抢购一空。

在苏州大学举行的首场演出被安排在了那里,两千个席位的大殿里坐了两千五百名观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大学生也纷纷来到这里。

浙江大学的学生顶着酷热的太阳排队买门票。北京,上海,都是人满为患。这样的火爆场面,足以说明这个系列的宣传效果。

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遵循市场法则的时代,而艺术和它的作品也不能幸免。把握住了市场,就能与时俱进,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就能赢得更多的关注,一件作品,如果没有了市场,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高牧坤.推动戏曲与电视的融合[EB/OL].国学网站,2003-02-01.

2.耿其昌.戏曲电视剧不应该是话剧加唱[EB/OL].国学网站,2003-01-29.

3.胡连翠.黄梅戏音乐电视剧[J].广播剧电视剧研究,1989,(02).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