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一下通字,就初步了解了通心理论
关于通心是我原创的以心理学为主,跨学科的理论。我已经有四本关于通心的著作。其中三本已经公开出版。它们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理解什么是通心,可以先从汉字通的解读开始:
汉字通由甬和辶的偏旁组成。所谓甬道,是指两边是墙或者障碍物,中间是能够来回走动的过道。加上辶后,就形成了通的含义:在两点之间有一个通道,人能够在中间来回走动。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往来不穷谓之通。而通心,就是在两个心灵之间有一个通道,双方能够不断地交换能量、信息,而交换的结果,是双方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发挥。(参见许金声《通心》(2008)、《第三次革命:通心》(2010)《通心的理论与方法》(2019))
这个解读,主要是围绕论述通心理论。
我还谈到通心的重要性:
关于通心的重要性,中国伟大的经典《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相当受用,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大体意思是说人体的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一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言不烦,大道至简,同样适用于解释心理问题。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说明通心的重要性,以及运用通心来解决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什么是纲领性的意义呢?这就是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一般的规律、法则。抓住了它,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说明通心的重要性,进一步运用通心来解决心理问题。
人活在世界上,都想活得自在。如果我们反复有不自在的感觉,反复觉得有烦恼挥之不去,一般来说,都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有问题。痛则不通,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我们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因此,通心是解决我们的烦恼,使我们活得更自在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途径。
痛字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所谓甬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甬道、甬路、道路。再加一个疒的病字旁,就成了痛。所以痛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是由于甬道、甬路、道路出了问题,生了病,也就是被堵住了。
我们的烦恼不是直接与人际关系有关,至少也间接与人际关系有关。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样的看法。自从我2003年,面对社会举办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一些质疑。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纯粹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一个理论是否通透,要看它是否有相应的方法、技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如《易·说卦》:推而行之谓之通。
令人充满自信的是,迄今为止,我在全国60多个已经举办该工作坊近600场,每次现场做个案,加上不间断的地面个体咨询,已经有2000多以当事人数量来计算的个案,都取得了成功。
二、关于通字的进一步理解
在其它语言中,很难找到与通字对应的词语,这是汉语的骄傲。
好友(也是我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同事)王文元先生,是颇有建树的学者。他的著述涉及多种领域,其古体诗写得也不错,堪称诗人。他在2015年发表了一本书《字义疏举》。读该书对通的解读,颇有创见,对我有启发。——尤其是对我提出的通心理论,具有丰富和发展的意义,开启了一个进一步向中国传统文化溯源的思路。看来,通心理论在中国诞生,还真不完全是偶然,它有强大的、厚实的文化支撑,包括儒道释哲学,包括汉语语言文字本身。
王文元先生的该书关于通字的全文如下:
通
从甬,从辶。许慎将通做形声字处理,后人多有诟病,认为通明明是会意字(甬的甲骨文象木桶形),怎么许慎将其归入形声字?
许慎没有错,许慎怎能不知道用字的源头呢?老子的书他肯定读过。老子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引自《诸子集成》第三卷,《道德经·第十三章》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7页。)庄子也有类似的表达。说明,器物之用在于空的部分,而不在于实的部分。比如房子,对于房屋使用者来说墙体部分是没有用处的,有用的是中间空的部分。正因为木桶是空的,它的用处不仅是装水,还能当鼓来敲,声音能传很远(这就是通由辶与甬组成的原因)。许慎取木桶发出的声音来定义这个字的本质特征含蓄而又未失其振是非常高明的。这叫做听其声音知其义。
铜与通读音相通令人叫绝。除去金银等昂贵的金属,铜是电的最佳导体。当初为金属铜字定音与形的时候还没有关于电的知识,中国先人却未卜先知,让铜字与通字惺惺相惜,互解互释。——这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推而广之,人若能虚心好学,就能做到通学,成语叫作触类旁通。相反,肚子里装满了东西,舍不得清理出去,就很难进。,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引自《诸子集成》第三卷,《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29页。)
人际关系何尝不尔?
满肚子自我,不留足够空间给他人,他人就拒绝与你交往,你一定会成为孤家寡人。所以孔子教导弟子要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这是明智的做法,因为有仁德的地方便于互相沟通,不容易产生矛盾。谁愿意生活在不安全,没有秩序的地方呢?
刘熙在《释名》中说:通,洞也。(引自《汉字大字典》第二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5页。)那么,人呢?人要是虚怀若谷不也能通吗?不也能将自己的名字传出去而且传得远,传得持久吗?
通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也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原则。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就是为了行政渠道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政令统一,举国一致。然而,通的方法不是强制与简单的,应该像交那样,不同的系统互相交叉、制约。除了中央的系统,还必须有足够大、足够强的地方自治系统,那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最后,用四句话概括交通一词所含义理:上下相交为泰,上下不交为否;通而万事皆亨,否则万事休矣。
(引自《字义疏举》王文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4页。)
通字具有极大生命力。
例如,交通。
王文元先生对交的解读也非常有意思:
交
许慎在《说文解字·交部》说: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引自《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页)胫就是腿。人的两腿是近于平行的,看起来并不相交,古人以胫象交难道是看走眼了?显然不是。古人已经知道肢干与大脑是交叉的,右肢通向左半脑,左肢通向右半脑。正因为如此,许慎才说:交从大,象交行。原来交不仅体现在外(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也体现在人体内部。这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人体构造有了初步了解。
(引自《字义疏举》王文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3页。)
(去年2月4日在老朋友王文元家愉快叙谈,互赠新著,并且合影。)
(目前已经有105人通过通心辅导(初级)的理论和实操考试。其中实操考试是现场做一真实的个案。这种考试办法在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技能考试中,尚不知道还有其它类似的情况。通过通心辅导(初级)的名单已经在通心公众号以及许金声公众号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