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做了新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稳定运行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能满足人民需求,资源能被合理高效利用及环境能受到有效保护。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难以界定的相似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必须整改过去低效、不合理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经济为先导,人文、社会、生态等多方位、多层次的高效协同发展模式,同时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和绿色效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从涉及经济发展的多因素出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进而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要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还包括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生态环境等。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义和发展需求,稳定性、创新性、高效性、协调性、社会性、生态性、效益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需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以人民为立足点,有效提升我国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致力于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创建新时代新发展新格局。
(二)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定量描述,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中间依据,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规划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初期,环境承载力一般从水、森林、大气、土地、海洋等单维度论证分析,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展,有学者开始从多维度对环境承载力进行探究分析。
环境承载力指在地方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生态环境体系在一定时间及区域内能以稳定的方式经受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环境承载力主要有三大特性:一是主观性。由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状态、自然条件与矛盾问题等存有差异,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千差万别,对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会带有一定主观意识。二是客观性。
即特定区域时间内的环境容纳性是客观存在的,是能够量化和定量分析的。三是动态性。环境可容纳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空间、时间、社会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环境容纳量面临着巨大挑战,承担着越来越大压力。
为提高区域环境可承载能力,需在提高人民认识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治理强度,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生态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促使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部门意识到环境承载力概念的重要性。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也逐步深化,人口竞相涌入经济区和发达地区。
为此,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由此,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热点,我国也逐渐认识到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大量论证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有人口、土地和农产品,这为进一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三)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动态结合,协调是系统内不同要素间的有效分配,是不同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发展是指由要素调整为结构,然后从结构转为系统的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状态。协调发展以整体效益为根本方向,强调不同要素或不同系统之间的综合发展。
协调发展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经济、创新、人文、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发展。为此,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耦合与协调等概念进行阐述,研究不同系统与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耦合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在某方面通过彼此作用而形成的状态形式。
文中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合二为一,构成动态平衡系统,两系统同步实施、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协调发展包括子系统或单要素间的多层次整体协调发展,涵盖的层次范畴较广。
主要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承载力是两个相互促进又相互钳制的系统,一方面,经济高质量超前发展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另一方面,环境的过度保护也会妨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总之,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就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如果过度保护环境,就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而削弱经济对环境的载体作用。因此,需正确处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打造局部与整体互融互通、动态平衡的发展状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承载力
承载力的概念源自古希腊时期,起初被用于工程地质学领域,描述的是安全情况下地基可以承受建筑物重量的最大限度,现在多被用于描述某一类系统或多种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承载力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获得了新发展,尤其在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
早期对承载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科学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且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理论体系及评价方法。随着环境的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承载力的内涵、形式与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经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单要素承载力到包括人类生产活动的综合环境承载力这一过程,在每种概念的发展与研究阶段中,都体现了对前一阶段概念的扩充和延伸。无论哪种形式的承载力,都与生态科学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承载力理念研究的重要性。
承载力作为一个动态概念,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和旅游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涉猎。在对理论体系形式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支,包括土地承载力、水承载力、海洋承载力、大气承载力等。
早期研究阶段,人们把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看作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作用关系。随着系统论与集合论的融合发展,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关系形势逐渐转变,主要有独立型、交叉型、包含型三种关系模式。
1.独立型
独立型模式是指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是两个互相独立的集合,两者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互不干扰,它们与其他系统一起共同维系人类社会发展。
2.交叉型
交叉型模式是指经济与环境两系统之间存在交叉重叠部分,两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牵制,即经济发展需要环境系统的支撑,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发展。
3.包含型
包含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环境系统属于经济系统,即生态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经济系统属于环境系统,即经济发展是构成环境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独立型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经济与环境是不可孤立的两个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经济的发展又需要环境系统的支撑,二者无法绝对割裂开。
同样,包含型模式也不具有合理性,环境系统不仅受经济的作用影响,还受到科学技术、人文社会、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而经济系统不只需要环境系统作为支撑,不能完全归结于环境范围之内。
从现有发展模式看,交叉型模式符合一定的发展规律,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系统的发展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不完全归结于经济因素,还受到社会活动、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环境系统作为支撑,还需要社会、文化、历史等的支撑。
然而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交叉型模式对于当前发展虽具有一定解释性,但无法反映其动态发展过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