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变法的艰辛)

小科普 151

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宋神宗这里,已是第六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由于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并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酬、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竟然会入不敷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相当地薄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了百姓的土地。农民们没有田地可种,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另外,官吏们不为民做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就要走向灭亡了。在宋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没推广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二十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以降,迄今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著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贬莫衷一是。

900余年以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近代以前无论官方或是知识界,都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和疯子,把他的改革视作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老大帝国千年荣耀变成不值一钱的陈词滥调,王安石又被渴望变革,呼吁变革的人们捧到了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蓝图的大人物。之所以重读王安石,是因为我们想搞清楚,在"异端"与"伟人"这两个差距极大的评价之间,真实的王安石,真实的王安石改革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安石,字介甫,是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官之家,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很公正,所以经常遭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说,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阅读从书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都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在他二十二岁那年也就考中了进士。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游手好闲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些事情,于是在他二十七岁那一年,他到鄞县(正在的浙江省宁波市)做了县令。

王安石去都县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丝毫也不关心,把一个好端端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个河里没水、地里大旱的灾区。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也皱起了眉头。同年的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在王安石的带引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作,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

当时的贫苦农民,经常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向地主和大商人借钱,还钱的时候要还高出原来借来的钱好几倍,这叫"高利贷"。农民如果还不起钱,就要卖掉全部家产,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直到家破人亡。鄞县的老百姓过的也是这种悲惨的生活。

利用王安石在这里当县令的时候,规定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仓库里的粮食借给农民,秋收以后农民还粮,收取的利息要比高这利贷少多了。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好过多了,而且官府也能变法得到一些利息好处。为了感谢王安石为人民做的好事,鄞县的老百姓给他修了一座神庙,每年都在特定的日子里纪念他。

公元1068年,十九岁的赵顼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神宗。神宗是个很有志气的皇帝,他从小读书就很用功,而且非常喜欢向老师提出一些怪问题,他看到宋朝被西夏和辽国侵犯,宋朝却没有力量反攻,心里很着急,对朝廷的腐败现象,也是非常地痛恨。

他一心想模仿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皇帝,洗涮掉宋朝的耻辱。宋神宗在当皇帝以前,从他的老师那里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才能、正直无私的人,心里对王安石也非常佩服。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召见王安石,两个人谈得很是投缘,都有富国强兵、改革朝政的决心。于是启用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深受器重,随后王安石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指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始实行变法,因宋神宗年号熙宁,因此王安石此次变法又被成为"熙宁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社会风气,完善法律和制度。先后制定颁布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

"青苗法"是王安石根据自己在鄞县做官时的经验制定的。老百姓一年可以向地方官府借两次钱,半年以内归还。借一千钱,就得还一千二百钱。虽然要付不少的利息,可是这比借高利贷要实惠得多。 这项措施也使官府收入增加了,同时断了放高利贷的地主官僚们的财路。

"免役法"规定:政府收取服役人家的免役钱,用这些钱雇的人服役,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官僚都要交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确保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实行的"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一项的生活措施。国家对积极修筑堤坝河渠的人,要给予奖励,并且向缺少资金的地区提供低利息的贷款。

除以上几项新法之外,还颁布了"方田均税法",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按田地的好坏和多少收取地税;在社会治安和军事方面制定了"保甲法",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充实军队的作用。

这些"新法"的实行,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政治和经资特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整顿了军队,使宋朝弱小贫困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可是,从改革一开始,王安石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就连以前参加过"庆历新政"的富弱等人,也极力反对王安石,在宋神宗跟前说了许多王安石的坏话。另外一些保守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不断写文章骂王安石,甚至编造许多谣言破坏他的名声。

宋神宗当上皇帝以后的第六年,全国各地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河北一带,连续干旱十个月以上,田地干裂,没有收成,灾民纷纷逃亡。许多农民逃到河南,大路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那种情景真是让人惨不忍睹。

守旧的官僚们这下可找到了机会,硬说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激怒了老天爷,所以上天才降下这么严重的旱灾。还说什么只要把王安石撤了,把新法废了,老天就一定会下雨。还有一个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了灾民们的惨相,并且把责任都推到王安石的身上。

宋神宗看了《流民图》,想到变法以来那么多人告王安石的状,而且他害怕得罪宫里两个太后,因为她们老是在他面前说:"祖宗的法规不可以改变。"于是就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让他去江宁休养。后来王安石又当上了宰相,但他改革的决心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了,特别是他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去后,他心里很难过,去的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

他几次向宋神宗要求辞职,最后在公元1076年,得到批准,又回江宁养病去了。王安石两次下台,使变法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神宗死后,代表保守派的官僚和地主的司马光上台,废除了新法。至此,王安石变法告一段落了。

王安石生时显大,即便罢相及新法停止后,一时也没有受到冲击,死后备极哀荣。一直到宋高宗时期,采纳了赵鼎、吕聪的建议,"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此后很长时间里,王安石受到的评价一路走低。因为,就结果而言,王安石确实是失败者。他的新法固然充盈国库,但严重盘剥了百姓,不但违背社会道德,而且动摇了统治基础;而且他的行为客观上导致的党争和君权失衡,又使得北宋政坛从此血雨腥风,最终无比窝囊的丧于外敌。

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王安石变法基本是被否定的,有些人还以为正是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党争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比如南宋文人罗大经曾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大儒朱熹也曾评价王安石变法为"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不过到了近现代时期,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梁启超、胡适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列宁更是把王安石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