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里面有什么(杀虫剂里面还有液体但喷不出来)

小科普 228

书接上回,上回说到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有三种:嘴巴(口器)、鼻子(气门)和皮肤(表皮),这回讲杀虫剂的穿透及在昆虫体内的分布。

由药剂引起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称为作用机制,或者叫做毒理(请记住这个既简单又准确的词语毒理,以后还会出现)。简单来说就是:有的药虫子吃进肚子里了,有的通过鼻子进入身体了,有的穿过皮肤进来了,不管怎么说,最后它们都中毒了,中毒的症状也是五花八门。

以下知识很枯燥,纯属缓解气氛

有人会说,杀虫剂的毒理那么专业,我又不搞剂型加工了解它干啥?你要是也有这想法,那就先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一款杀虫剂,为什么有时候用效果好有时候不好?同一种虫子,就那么几种杀虫剂,为什么有的人打药能打下去,而你家虫子就是治不住?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沉下心,枯燥的知识还得往下学。

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

现在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是触杀剂,由于昆虫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体壁接触药剂的机会多,因此,与从口腔及气门相比较,药剂从体壁侵入虫体是更重要的途径。

杀虫剂穿透昆虫的消化道

昆虫取食了含有杀虫剂的食物后,杀虫剂能否穿透肠壁被消化道吸收,这是决定胃毒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药剂从血液到达作用部位——神经系统

昆虫体内也有血液吗?对呀。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血-脑屏障,能限制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进入脑内;而哺乳动物外周神经系统有胆碱能突触但是没有膜屏障保护,所以有些农药对昆虫的效果不见得有多好,而对貌似更强大的哺乳动物来说却一毒一个准(此处指中毒而非毒杀)。

农药进入昆虫体内,就像两军打仗,城池有城墙有城门,城墙并非坚不可摧,城门也不会无人把守,不管怎样对方也不会躺平认虐的对不对?

昆虫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大约有5亿年了,而人类才几百万年,作为动物界的老大哥,它们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远超我们想象。

农药一进入虫体就面临着被解毒,敏感品系的昆虫由于缺乏对杀虫剂的解毒机制或解毒机制不健全而死亡;抗性品系对药剂的耐受能力强,主要是由于虫体的解毒速度接近杀虫剂的穿透速率,进入虫体的杀虫剂迅速被代谢解毒或储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杀虫剂刚上市效果很好,几年之后就不行了,药还是原来的药,是昆虫变了!当然,昆虫抗药性出现的速度和我们的用药习惯有很大关系,这是后话了。

面对杀虫剂的昆虫并不是待宰的羔羊,它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解毒机制,我们人类有肝脏、肾脏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排毒,昆虫自然也有,只是具有类似功能的内脏和我们的不叫同一个名字。

昆虫的排泄系统由马氏管与后肠组成,它们的功能很像哺乳动物的肾。昆虫能代谢外来化合物(农药是其中一类),使它们转变为水溶性的轭合化合物,马氏管将其转移到后肠,直肠壁吸收马氏管中的液体,但是不吸收这些大分子的轭合化合物,而是由直肠(后肠的一部分)排出体外。

昆虫体内的脂肪体有类似哺乳动物肝的功能。由于脂肪体大部分裸露在昆虫的血液中,因此,进入血液的杀虫剂很容易被脂肪体吸收,直接影响到达作用部位的药量;脂肪体中还含有代谢杀虫剂的重要酶类,所以由于脂肪体的存在,会出现农药在昆虫体内大量储存、缓慢释放的现象,在时间上给了昆虫解毒的机会,因此,毒效大大降低。

例如,有机氯杀虫剂对鳞翅目幼虫随龄期增高而毒效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龄幼虫有大量的脂肪体,储存有机氯杀虫剂的能力大于低龄幼虫,所以肉虫越大约难打,好像是因为它们长大了,又好像不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若需转载,请吱一声。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