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日就是冬季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古代人对这个节气非常重视,很多朝代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关于冬至,还有一些有趣的老民俗,即将被人遗忘,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些老民俗是什么呢?你那里还有哪些老民俗?
那时冬至大如年
古代人对冬至的重视,一是因为殷周时把冬至的前一天作为岁终,相当于除夕;秦代又改冬至为岁首,相当于大年初一。
后来虽然年节被改了时间,但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却丝毫未减,民间也一直有冬至大如年过了冬至大一岁的说法。
另外一个原因是,冬至这天是太阳回返的始点,也是太阳高度回升、白天变长的起点,古人认为这代表着太阳的新生,是大地进入新循环的标志。
班固在《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不少古籍中也有关于冬至欢度节日的记载,也都与阳气起有关。那时冬至的庆典非常隆重,通常要全民参加、持续三到五天才结束。
清代文人徐士鋐在他的《吴中竹枝词》中写:相对冬至大如年,贺年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说冬至这天,小辈要向长辈拜节,大人们则互相祝贺,称为贺冬或做节。大街上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相当热闹。
古代冬至有不少有意思的习俗,有些现在依然流行,还有一些正慢慢被人遗忘。
冬至三大民俗
1·冬至祭祀、祭祖
从周代开始,冬至的礼仪中一直都有祭祀活动的规定。京城天坛里的寰丘就是明清时冬至祭天的场所,旁边还有一处牺牲所,专门喂养祭天所需的牲畜。
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日月食、地动、流星、疫病、旱涝灾害,以及夏日霜雹、冬雷阵阵等现象是上天的惩罚,是因为有人违反了天意,或者犯了大错等。
所以被称天之子的皇上,就要在冬至这天公开承认自己有过错,希望以此减轻上天的愤怒和惩罚,再降福佑于天下苍生。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载,皇帝祭天仪式要提前三天开始准备,冬至当天三更时开始,前后需要持续五天左右。
参与祭天仪式的人多而虔诚,古籍中称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
明清时期冬至的活动基本相同,只是没有了当初的热闹。到民国初期,这种民俗还在进行。
冬至朝廷要祭天,民间也要祭祖。祭祖时主要是向祖先汇报收成,祈求保佑等,一般在祠堂或祖坟前举行,全族人都要参加。结束后是聚餐,如果此时有人外出未归,也要留出空座、摆上碗筷,相当庄重。
2·冬至吃馄饨、饺子
大约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西汉《方言》中说,饼谓之饨......或谓之馄。相传这种习俗源于《庄子》中混沌的传说:
远古时南帝为倏,北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混沌没有面目五官,倏和忽就想帮他凿出五官七窍来,谁知竟害了他。
原来,混沌象征黑暗、寒冷和愚昧,而眼耳口鼻则象征智慧和希望。黑暗退去、光明回归,正像冬至这天黑夜对白昼的让位。
为了纪念混沌退却,希望大地永远充满阳光和希望,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吃馄饨(谐音混沌),馄饨的形状也像混沌一样没有面目。
宋代时流行冬至吃百味馄饨,明清时代,民间又出现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不过也有地方把馄饨换成饺子,形状和馄饨近似。
不过也有传说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用驱寒矫耳汤医人伤寒的典故相关,民间也有冬至饺子不冻耳的谚语。
3·冬至数九、送鞋、占子
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地阳气开始回升的时候,而九又是最大的阳数。所以就用数九来消寒待春,民间至今依然有冬至提冬数九的习俗。
民间数九多用九九消寒图(文),比如画一棵梅花树,树有九花、花有九瓣,花瓣处为空。从冬至开始,每天涂填一瓣,等全部涂满就开始春耕。
《帝京景物图》中还记载了另外一种消塞图,图中画有九九圈或消寒歌,人们每天在相应的位置填充颜色,标出当天晴、阴、雪、雨等天气情况。
当然民间还有以九笔九字图来数九的,比如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庭院春幽挟卷草重茵等句子或对联每天描充,用文雅的方式数着日子等待春天。
在古代冬至节礼中,还有给长辈奉鞋袜的习俗。像三国曹植的《冬至献祙履表》中,就记录有当时奉献的鞋袜等贡品。唐代古籍中也有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的记载。
除了这些之外,古代的新婚家庭还会在冬至占子:人们把一盘汤圆倒进容器里,每次抓出两个。如果最后剩下一个就代表会生儿子,剩下两个就生女儿。
也有人把汤圆放在火上烤,如果胀而不破就生儿子,否则就是女儿,全家人在一片欢笑声中度过冬至佳节。
正因为古代人对冬至的重视,才有了这很多有趣的民俗,但遗憾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写出。
有人说历史是我们的根,那么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是不是也能算作一种根呢?如果再也没有人记得,会不会也是一种悲哀?
冬至马上就到了,你那里还有哪些有趣的民俗呢?传统文化你好,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