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情报工作奇才,谍海枭雄湖南醴陵人王芃生,他是比戴笠还厉害的一代谍王。
王芃生,1893年生,字大桢,醴陵北乡八步桥(现板杉镇)枫树塘人,幼入私塾,复入北乡完小,稍长,入官办湖南瓷业学堂,免费习学瓷画,及成,入官办湖南瓷业公司为瓷画工人。稍积薪资,即赴长沙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堂,苦习军事。期间,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又因学业优,受校长张叙忠赏识,推荐入日本帝国陆军大学深造。
在日期间,对日产生极大兴趣,乃改学日语,日夜苦读,遍览日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人文书籍,及日本诸种禁书,著名史籍等著作。毕业后在日本军中实习,随军赴蒙古考察,回国后进入外交界,曾参与北洋政府收回青岛的谈判。
袁世凯称帝,芃冒险参与刺袁,未果,乃在程潜护国军任职。
任驻日大使馆参赞时与夫人合影
曾五次赴日,与日本军界、政界、经济界、文化界诸多要人成为至交。1926年在日期间,受同乡何键邀回国北伐,任35军少将参谋长、江右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宁汉合流后辞职。1928年以私人身份赴日,舌战日本诸岛,游说日本承认南京国民政府,大获成功。
每次赴日,必大量购买日语书籍报刊,细细研读。或流连于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
东北易帜,乃赴北平,欲投张汉卿。1931年5月下旬,根据综合情势分析,判断日军必武力侵华,将于九月中旬动手,乃求见在北平养病之少帅,欲告知详情,奈左右力阻其见张。遂于七月南下见蒋,告知日本将在东北寻衅事,时蒋在南昌行营督促剿共,亦未采信。无奈再返北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派出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特别大会,王芃生为代表团顾问。↑此照片摄于1932年,后排右一为王芃生,中排左一为顾维钧,前排左一为王芃生夫人钟贤英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忧愤成疾,住北平德国医院。22日,张往探视,欲揽为助手,婉拒。后携妻钟贤英,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往日内瓦,在国际联盟状告日本侵略行径,欲使国联调解中日矛盾,未得其愿。
1935年任驻土耳其公使馆参事,半年后改任驻日使馆参赞,更潜心研究日本。1936年奉召回国述职,时蒋已登车赴西安督张杨剿共,乃求张群派车急追,(一说为向蒋告知在日获取之张杨事变事,此说未见史事,恐为传言。)在西安与蒋同为张杨扣押,后再赴日任职。1937年暮春,复奉召回国述职,居上海。5月15日见蒋,提供研究报告,谓日本将于7月上旬在华北发动事变,以扩大侵华。蒋仍未采信。7月7日,果如所料,七·七事变发生。蒋乃命组建情报机构,专事对日情报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王芃生受命为交通部次长,赴越、缅、印洽商修建滇缅公路和雷多公路,以打破日军封锁。↑图为在云南与土司合影
11月,向蒋建议,谓日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必封锁我出海口,宜早建设西南通道,以利抗战。蒋纳其言,复任为交通部次长。越明年2月,乃亲赴滇、缅、越、印考察国际公路建设事,并预早在沿线布置情报点。3月,勘定滇缅公路路线。4月,在印度勘察中印公路时奉召回国,组建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任中将所长,与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共同开展对日情报工作。7月,武汉告急,乃经湖南沅陵迁至重庆中四路渔村办公。
研究所初设五组三室,第一组组长洪松龄,第二组组长袁孟超,第三组组长罗坚白,机要组组长陈适生,总务组组长罗晓初,主任秘书龚德柏。各组组长均通晓日语,领少将衔。后除机要组和第二组组长外,其余各组组长及主任秘书,均有换人。
王芃生与表哥陈适生(与毛泽东为湖南一师同班同学)合影。左一为王芃生,左三为陈适生
另在全国各地搜罗高级情报人才,为其提供情报,亦通过各种途径,从日本收购日文书籍,报刊,安排专人收听日语广播,并抄报广播内容。
时国内恐日者众,亡国论投降论甚嚣尘上。芃乃时常从日本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自然资源及国际政治格局出发,撰写大量文章在报刊发表,批驳亡国论投降论,谓我只要坚持抗战,日本必败。在政界及民间具有巨大影响力,亦得到中共认同,而其抗日主张,与中共之持久抗战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共的抗日宣传,亦时有唱和,并将敌情研究成果抄报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等中共机构,每期不拉。另发给中共情报人员国研所工作派遣证,在敌占区建立情报点和电台,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原型,便是持有此派遣证之情报人员。
曾精准侦测,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时间的情报王王芃生,1946年5月17日因心脏病辞别人世。↑图为国民政府褒扬令
德意日签订同盟条约,定日本进攻苏联,和德国于中东会师。此引苏联恐慌,乃派大批兵力屯驻西伯利亚,以防日本。其根据自己对日本的研究,断定日本是个怕冷的民族,根本不会从西伯利亚进攻苏联,而一定会南下,进攻英美殖民地。另外,进攻东南亚,会得到更多的战略资源,也可扼住中国出海口,阻断中国的国际援助。此研究报告一出,中共便提供给了苏联方面,让苏联松了一口气,将屯驻西伯利亚的精锐部队调往东线,一心对付德国。
1941年5月22日,向蒋提出报告,称德国将在一个月内进攻苏联。此报告也经中共之手报与苏联,但斯大林不信。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损失惨重。11月22日,又向蒋提出报告,谓日本将在半月内发动对美战争,要蒋通报英美各国,但英美均不采信。
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祭文
12月7日,日本果真偷袭珍珠港,同时轰炸威克岛、关岛、马尼拉、新加坡,造成美英重大损失。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同时占领香港、广州、海南岛,中国的国际出海口,无一幸免,大量援华物资只得转道缅甸仰光,从滇缅公路输华。
1941年12月,日军轰炸仰光港,意图切断中国最后的国际援助通道,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10万人出国作战,亦是通过滇缅公路奔赴战场。3月,英国政府要求与我进行情报合作,在国研所设立顾问室,11月底,奉命赴缅,处理中英缅间涉外战地事务。
1944年起开始物色大批台湾抗日志士,参与对日情报工作,其中有连震东(连战之父)、蔡培火、黄朝琴、游弥坚、谢闵东、刘启光等,而这批人,均成为战后台湾的精英。
连震东早年即研究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并颇有心得,来研究所后被任为第一组少将组长。蔡培火则隐藏于日本关东军中,未有中国人身份,送情报途中在浙江被军统抓获,即将被处决时说出自己身份,军统不敢造次,迅速上报当局,核实后马上将其送往重庆。后奉命潜入台湾,从事情报收集工作。
1945年春,在一份日本出版的文学刊物上,看到一篇散文,散文作者详细描绘了这个城市的公园里,原先一道铁栅栏被换成了木质栅栏,使公园的景色,别有了一番韵味。通过这篇散文,从而知道了日本的国力在迅速衰竭,又综合其他方面的情况,遂提出日本最晚将在该年秋冬战败的研究报告提交国府。
5月,其抗战论文集《时局论丛》结集出版,6月增订再版。8月,词集《莫哀歌草》结集待梓,至今惜未正式出版。
王芃生墓
15日,日本投降,专事研究日本问题的研究所存废堪忧,蒋意裁撤,芃意挂中央研究院或外交部,谓日虽投降,然日人之心未死,须长久研究以防。奈蒋意决之,芃数次派员与上述院部谈判无果。蒋着其赴华北,负日侨遣散事,亦负情报员安置事,日夜奔忙。1946年5月初,芃因心脏和高血压卧病北平,病体未愈,乃于16日乘机返南京,下机即病发,入住陆军医院,17日辞世。病床上仍牵挂研究所之存废。
国民政府对芃发布褒扬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亲致祭文,并举行盛大追悼会,国葬于南京紫金山小白龙山廖忡凯墓侧。惜墓于文革中遭损,今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人谓芃谋国刚勇,行见柔顺,学问渊博,眼光锐利,对敌伪间的谋划,无不洞察隐微,预见于先,应验于后,无不若合时节。蒋嘉其能,又用其明,但为他人所忌。
王芃生先生碑铭
60年代,其生前众多好友、同事、同乡、民国高官,在台举行纪念大会,纷纷著文,盛赞芃抗战贡献之殊,结集为《王芃生先生纪念集》,赵恒惕题书名。90年代,政协株洲市文史委亦结集在大陆芃之昔日同僚、好友之纪念回忆诸文,名《王芃生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李铎题书名。2005年,昔日国研所机要组少将组长兼机要科科长陈适生之子陈尔靖,在台编成《王芃生与台湾抗日志士》一书。
陈适生乃芃表哥,与毛润之为湖南一师同班同学,一生只追随表弟。
任国研所机要组组长时,负编制密码及外勤经费、机密档案保管之责。表弟逝,国研所遭裁,以壮年赋闲于醴北家中。时至1948年秋,国共胜负可判,乃将国研所档案,悉数焚毁于家中天井。其子尔靖放学回家,曾见蒋在国研所呈报之一份情报资料上用粗蓝红笔批著;你(指芃)比共产党还共产党。
王芃生先生逝世20年的时候,在台高官、好友、同乡举行纪念大会,盛赞芃抗战贡献之殊
国研所成立之初,戴笠便恃蒋而安插军统特工,窃取研究成果为己有,又往往能捷足先登汇报于蒋,蒋明知是芃之研究成果,而不以为意,只在其日记中记载一笔了事。芃亦淡泊名利,只要是抗日,谁去向蒋汇报均可。后世之人,就把这些情报说成是戴派特工在日本人哪儿窃取到的。然,敌方战略情报,岂是特工能窃取到的?
同为谍报之王,反共的戴笠名满天下。芃的身后却如此寂寥,实乃无名真英雄。
注:另外在国研所任过职的醴陵人,还有第四组副组长、组长潘世宪(解放后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教授)、总电台台长郭福生(1949年11月在重庆参加两航起义,曾任株洲市政协常委)、英文编译王亚文,其系王芃生族弟,中共地下情报员(解放后曾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
王芃生是醴陵市板杉镇人
来源/方志株洲
编辑/石头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