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450名叙利亚人趁着夜色走进沙漠,越过边境进入了邻国约旦。那天稍晚,他们作为第一批难民入住新开放的扎塔里难民营。
随后一年,难民营的人口猛增至12万人。最初几个月的临时帐篷被数千座金属板房取而代之,道路、学校和医院被建设起来,用于满足难民的需求,很多颇具进取心的难民开办了各类商店和小企业。
2012年11月,装载着预制房屋的卡车行驶在约旦扎塔里难民营新修的柏油路上。© UNHCR/Brian Sokol
如今,自扎塔里难民营初次开放大门起,已经过了十年,在这里居住的难民人数稳定在8万人左右。
目前,它是中东最大的难民营,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之一,俨然已是旷日持久的叙利亚难民危机的象征。
关于扎塔里难民营,你需要知道十件事:
1. 帐篷被替换为2.5万座预制房屋
联合国难民署为首批抵达扎塔里难民营的难民提供了帐篷,以帮助他们抵挡酷暑。2013年,帐篷被换为固定房车,这种房车的寿命是六到八年,所以它们现在大都急需维修。最近的一项评估显示,这里有超过70%的房屋墙壁、地板和天花板不符合标准。
约旦扎塔里难民营鸟瞰图。© UNHCR/Mohammad Hawari
2. 记录显示,已有超过2万人在扎塔里难民营出生。
这相当于每周约有40名婴儿出生。难民营一半的人口是儿童,自出生起,他们中很多人就没离开过营地。这里有医疗机构和社区中心,还有约旦教育部开办的学校,孩子们可以在营地里获得所有必需的服务。
3. 这里有一个拥有1800家商店的繁华市场。
大马丽舍,取名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和巴黎知名的香榭丽舍大道,是难民营中心绵延近3公里的一个市场。其间都是难民经营的各类商店,从蔬菜店到自行车修理店,应有尽有,他们的创业精神已被世界各地新闻广泛报道。市场商户与附近马夫拉克的本地商户和供应商间有商贸往来,送货的卡车频繁进出营地。
2015年6月,扎塔里难民营 大马丽舍市场一片繁忙。© UNHCR/Christopher Herwig
4. 这里有八家医疗机构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难民营中分布着多家由国际组织和当地组织运营的基础医疗诊所,无论是营地救护车送来的急诊病人,还是自行前来的难民,都可以得到治疗。这些诊所每月约提供2.5万次医疗咨询,严重病例则被转介至附近约旦市镇的医院。
2013年,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扎塔里难民营一家妇幼专科诊所就诊。© UNHCR/Jared Kohler
5. 难民营内有30多家组织。
扎塔里难民营的运行绝非易事。这里有将近1200名工作人员,他们来自32家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保护、健康、现金援助和房屋维护等各类服务,因此,各方协调才能确保营地良好运行。联合国难民署与约旦政府合作管理所有活动。
6. 水是宝贵的资源。
约旦是世界上第二缺水的国家,而扎塔里难民营位于该国干旱的东北部,水是营地的宝贵资源。营地中所有房屋都已接入供水网络,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家庭表示目前的供水难以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
7. 扎塔里难民营由太阳能供电。
扎塔里难民营的太阳能发电厂于2017年投入运营,为难民家庭提供绿色能源和电力。按照原设计,发电厂每天能提供近12小时的电力,这全然改变了难民营里的生活——在夜间,市场能够开放,人们能够安全地走在路上。但近几个月来电力需求激增,为了降低成本,联合国难民署不得不将供电时间减少至每天9小时。
这座规模最大的难民营太阳能发电厂为营地提供清洁能源。© UNHCR/Mohammad Hawari
8. 只有4%的难民持有工作许可证。
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有获得工作许可证的机会,这让他们能在对非本地人开放的任何领域工作,包括农业、建筑、服务业和基础工业等。然而,在扎塔里难民营,目前仅有4%的适龄难民持有工作许可证。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仍在打击约旦经济,导致难民和约旦人都缺乏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难民去从事高风险工作或陷入债务,扎塔里中有三分之二的难民家庭表明他们正处于负债之中。
28岁的奥代自2012年以来便住在营地,他拥有一家出售阿拉伯传统甜食的商店。© UNHCR/Yousef Alhariri
9. 移动货币正在替代现金。
为了帮助营地里的难民满足基本需求,联合国难民署每季度为他们分发现金援助。然而,在过去几个月里,现金基本已被移动支付取代。目前,难民营中95%的难民家庭拥有移动钱包,这项创新让难民能够利用数字支付,并方便存款以备不防之需。
10.大多数难民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家园。
调查数据显示,难民营的多数居民仍然希望未来能重返叙利亚。尽管多数人认为目前回去还不安全,但他们都强烈地思念祖国,即便从未踏足家乡的年轻一代也是如此。过去十年来,扎塔里难民营的难民将传统代代相传,并形成了强有力的社区联系,叙利亚的文化遗产得以在此焕发生机。
新华社:十年难踏归家路——访约旦最大的叙利亚难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