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伯(关于李泰伯的基本详情介绍)

小科普 207

文 |纪中百事

编辑 |纪中百事

2010年,北京一学霸放弃保送清华北大的名额,申请美国11所世界名校,结果全部惨遭拒绝。

他为何要这样做?如今他怎样了?

李泰伯

父母栽培,爱好广泛

高考基本是所有学生的必经之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更是众多学霸、学神们一心向往的象牙塔。

然而12年前的学霸李泰伯,在高三就拒绝清华北大发出的邀请,拒绝被保送清北,这是为什么?

1992年他出生在北京,是家里唯一的独苗苗,他在父母的满心期待中来到这个世上。

父亲翻阅很多典籍给他取名,最后取自《论语》中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一句。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像泰伯先生一样品德高尚,故给他取名为李泰伯。

李泰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家庭环境中,他的父母都是高知,平常工作也比较忙碌。

虽然父母较忙,没有给与他过多的陪伴,但是他的生活并不孤单,从小学习画画、钢琴、围棋、书法,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李泰伯家里条件也算是比较优越,只要他想学,想尝试的兴趣,父母没有不支持的。

在上小学之前,李泰伯从来没有学习过课本上的知识。

一方面是父母认为没有必要,以后有的是时间学,不怕学不会;另一方面是,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好的爱好,能陪伴或者温暖他的一生。

因此李泰伯的童年是幸福的,他是在一个宽松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总是充满对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也很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母亲自大费苦心地考察了多个学校,既要求学校环境好,师资条件也不能差。

最后综合考虑,选了他们家周围最好的一所学校,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丰台区第一小学

李泰伯在小学,是班里的班长,会默默地为大家做很多事情,付出很多。

有的同学课上听不懂的问题,私下就会问李泰伯,李泰伯从来不拒绝,讲的大家也能明白。

甚至到后来,一到课间,同学们会争着抢着来到他身边,请教各种问题。李泰伯作为班长,带领着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老师们甚是满意。

有一次班级打算组织大家去参观北京科技馆,李泰伯连夜制作了一份游学路线,并记录了各个参观点的一些注意要点。

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这些注意事项,被这个小孩子给想到了,并连夜做出来了。

在路上他给大家逐一讲解,到了科技馆之后,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

在小学期间,李泰伯不仅学习上出色,领导力也十分突出,是老师们喜欢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心中学习的榜样。

李泰伯和老师

立志考人大附中实验班

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会设置实验班,专门招收一些尖子生。

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也有他们的实验班。

在北京当地人心中,只要孩子能进人大附中实验班,将来不是清华就是北大,可以随便挑随便选。

这些实验班的学生也被称为,北大清华的种子选手。为了能考上这个实验班,李泰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李泰伯

才刚上6年级的他,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学习,在去学校前先学2个小时。

放学回家除了吃饭睡觉,他每天会再看半个小时新闻,然后就进屋学习,直到10点才会熄灯睡觉。

没有父母的耳提面命,没有父母的时刻监督,这全靠他自己自觉。

这么有规律的生活,一过就是整整一年。

目标是李泰伯自己给自己定的,他认为以他的能力,只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了一点,一定可以考上人大附中。

这可是全北京所有小学毕业生,都梦想进入的一所学校,天资聪慧的大有人在,最后拼的还是谁最努力而已。

在所有人眼里已经很优秀的他,背地里却还这么努力,就是因为他对自己设立了这么高的目标。

经过长达一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2003年夏天,李泰伯如愿以偿,考上了人大附中实验班。

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李泰伯入学之后发现,自己身边都是一个比一个厉害的人物。

有的人已经出书,有的人获奖到手软,甚至有的人还拿了奥运奖牌。

李泰伯小学身边并没有过这样的风云人物,这一刻他觉得,自己来人大附中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得越来越优秀。

人大附中学子

精彩6年

人大附中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如果考上了初中部,并不代表可以直升高中部,依旧需要参加选拔考试。

这就意味着,不是考上初中就可以躺赢了,而是要在接下来的初中3年,要更加优秀,才不会被人大淘汰。

为了使自己锻炼自己,李泰伯参加了班长竞选,在众多人才当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李泰伯当选后,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

因为他成绩优异,经常被人请教,是怎么学习的。

李泰伯从不藏私,很乐意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甚至李泰伯还会仔细地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举一反三,给他们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同学们都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个班长是大家遇到过最负责的,也是最厉害的班长。

老师看到班级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起初还不是很了解内幕,但当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李泰伯的带领,都非常满意。

李泰伯除了带领大家学习,他还会想方设法地制定一些娱乐项目,在课间时分供大家消遣,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感与压迫感。

校长偶然得知了李泰伯的这些事情,觉得他是一个不得多的领袖人才,特意内定他来担任下一届的学生会主席。

2007年,李泰伯顺利升入人大附中高中部。高中的学习压力和初中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有的知识,李泰伯都会将它转化为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去吸收学习。

倘若是遇到了那些不能理解的,他就会和老师争论,从课上和老师讨论到课下,同学们都被他的较真给逗笑了。

有的人可能认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就好了吗?

但是这也恰好说明,李泰伯是个较真爱思考的人。

老师们不会觉得他是在挑衅,反而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独立,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与想法,是个善于思辨的人。

从高一到高三,李泰伯每年都会参加奥利匹克数学竞赛,每年他都拿一等奖。

正是这三次一等奖,李泰伯高三还没毕业,就收到了清华和北大的数学系向他抛出的橄榄枝,邀请他来上学。

但是李泰伯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上清华北大,他想要去国外更好的顶尖的大学求学。

经过和父母的商量后,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全力支持,儿子这么求学上进,他们有何理由不赞同呢?

李泰伯拒绝了清华和北大的保送,开始向国外名校进军。

被11所世界名校拒绝

当同学们正在为高考浴血奋战,李泰伯则信心满满,着手申请外国名校。

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他向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等11所世界排名前20的11所高校,发出求学申请。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回复,令人惊讶的是,11所大学无一例外,全部拒绝了李泰伯的申请。

李泰伯反复看着这11封邮件,他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自己没有被录取,他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一家学校愿意要他。

是自己不够优秀吗?是自己太狂妄自大了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不明白。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觉得无颜面对自己的父母,沉浸在这严厉的打击中不能自拔。

很快,李泰伯拒绝清北,又被国外11所世界名校拒绝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人们看到这一新闻,有同情他的,有支持他的,但是也有一些批判他的。

说李泰伯崇洋媚外,放着国内顶尖大学不上,非要去喝洋墨水,外国的月亮就真的比国内圆吗?

还有人说他不被录取,说明他是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机器,所以国外大学才瞧不上他的。

这种批判、侮辱、诋毁的话,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张口就来。

李泰伯还没从无学可上的悲剧中走出来,又被舆论的口水淹得喘不上气。

仅仅18岁的少年,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只是单纯地想追求更优秀的学习和教育机会而已,为什么会惹得这么多人对他恶语相向。

父母看到他这样颓废,不忍心让他一人承受痛苦。两人思来想去,决定向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屋里的李泰伯静静地听着父母所遭遇的命运不公平的对待,他泪如雨下,也不知道是为自己而流,还是为父母而流。

父母的推心置腹让李泰伯重新拾起希望,他决定参加国内高考,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的,这些名校迟早会后悔的。

高考再创辉煌

2010年的夏天,李泰伯参加6月的高考,成绩出炉,他以703的高分一举拿下北京理科状元.

除了清华北大的再次邀请,香港大学也向他发出邀请,并承诺给他68万的高额奖学金。

李泰伯并不在意这些,他还是想有机会去国外求学,既然目前去不了,那就曲线求学。

他看中了香港大学拥有和国外一样的教育机制这一点,毅然选择了这所高校。

香港大学

2012年,倔强的他再一次申请哈佛,结果又被拒绝,但却得到了麻省理工的录取通知书。

他终于完成了一流学府的留学梦。

在麻省理工就读期间,李泰伯还被作为交换生,去剑桥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决定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

在麻省理工学院,李泰伯完成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我们普通人读大学,一个专业本科加硕士读完就已经很不错了,李泰伯却同时学习两个专业,并且都拿到了硕士学位。

这还不是最终的目标,他打算继续攻读博士。

这个时候,美国哈佛、耶鲁等众多顶尖学校,这时才知道自己当初看走了眼,纷纷回过头来欢迎他,希望他能去他们的学校就读博士。

这一次,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大家抢着要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圆梦世界名校

李泰伯对于读博,他有自己想法,他想放弃原来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打算去学医

他的父母劝他:别人读医的都是从本科开始读,而且是本硕连读8年,你硕士都读完了,读博去学医,算是半路出家,难度肯定会很大。

亲戚朋友听说了之后,都在说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学的好好的,换什么专业。

李泰伯慎重思考后,还是坚持了弃理从医,并拒绝了所有那些曾拒绝过他的名校,选择考全美第一的医学名校约翰霍普斯金医学院。

跨专业考博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他还非要靠排名第一的医学院。大家都不看好他,觉得他不太可能会成功。

李泰伯又一次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坚持走自己的路。

算了,让他们说去吧,只管做好自己的想做的事就行。

约翰普林斯顿大学

李泰伯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约翰霍普斯金医学院录取,而且这次读博,又是双学位,他同时攻读医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

留学长达7年的李泰伯,成功从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毕业,当时美国很多顶尖的医院和医药名企对他抛出橄榄枝,纷纷以年薪百万邀约他的加入。

但他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

李泰伯和同学们

他回国的信念十分坚定,任何金钱和名利的诱惑,都无法阻止他回国的脚步。

2017年,李泰伯回到中国,就像周总理当初那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意一样,他学成归来,立志要为祖国的医学崛起出一份力。

现在的他,志在破解人类基因携带信息的秘密,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遗传类疾病的世界难题。他发表多篇SCI论文,目前仍旧一直在这个领域内深耕前行。

李泰伯

小结

从天之骄子,到被11所名校拒绝,李泰伯坚强的挺了过来。

从拿到理科状元开始,人生如同开挂,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成为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

人生的起起落落,在少年李泰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多年后,有人在采访中问李泰伯,当时被11所名校拒绝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

李泰伯淡定的回了一句:感谢拒绝。

李泰伯

可能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在意他人的想法的,他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和要走的路在哪,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最后他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点就赢了很多出国留学的人。

一个心怀国家大爱的人,内心一定是有非常坚定信念的人。这样的人,不会被轻易打到,更不会轻易的认输。

李泰伯,人如其名,谦虚善良。他是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忘初心的人。

李泰伯参加学术会

他的人生道路,可以有很多更好的其他机会,但是他却踏踏实实走了一条并不好走科研道路,但也是他最理想的道路。

他能不被金钱诱惑,淡泊名利,坚持日复一日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完成他最终的伟大梦想。

最后,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能回到祖国,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为祖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