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又称梓州、潼川,四川绵阳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绵阳市东南部,距离绵阳市区约35公里,东与盐亭接壤,南与射洪相连,西与中江为邻、北与涪城交界,号称中国米枣之乡、麦冬之乡、四川足球之乡、中国西部百强县。三台是川中地区的国土大县和人口大县,管辖面积26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9万,常住人口为95.6万,40多万三台人在外务工或经商。2020年三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45亿。
三台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古为郪国之地,秦汉之设郪县,唐设梓州,剑南东川节度使,宋元明清设潼川府/路/州,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人辈出,孕育宋代参知政事姚希得、国防部长梁光烈、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等知名人物。诗圣杜甫流寓三台一年零八个月,创作了名作百篇,王勃、李商隐等也曾客居三台,留下珍贵的诗文墨迹。
三台县在春秋战国之前为郪王国辖地,其都城为靠近大英的郪江镇。在汉初的公元前201年设郪县,属广汉郡,县城也在县南郪江镇。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分广汉郡设新城郡,建北伍城县,郡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自此三台的政治中心从郪江转移潼川。郪县仍存在,属广汉郡。南梁时,在三台西部设始平县(县城在花园镇),同时撤郪县并入北伍县,700年的郪县走进历史,仍属新城郡(后设新州),州郡同治北伍城县(潼川镇)。后来伍城县改为昌城县,始平县改为涪城县。
隋时改新州为梓州,州治仍设潼川镇,从此潼川镇进入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当时昌城县再改为郪县),天宝时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年间在梓潼郡设剑南东川节度,这时的潼川镇相当于省会城市。在这期间诗圣杜甫为避战乱,寄居潼川长达1年8个月,留下大量诗篇。
五代十国时,前蜀改剑南东川节度为武德军节度,仍以梓州(潼川镇)为治所。宋真宗设梓州路(相当于省级行政区)仍治梓州,辖十一州、二军、一监,49县。宋真宗改东川节度为静安军节度,宋神宗时改静安军节度为剑南东川节度。梓州路、剑南东川节度(东川节度、静安军节度)、梓州同治郪县(潼川镇)。宋徽宗改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
元代时设四川行省,撤潼川路,撤涪城县并入郪县,潼川镇作为500多年的省会城市被降级了。明代设潼川州,清代设潼川府,在潼川州设三台县,三台县之名进入历史,沿用至今。元明清时代潼川虽然失去了唐宋的高光时刻,但还是府州大城,继续书写繁华。但1913年撤潼川府,三台县属川北道(治地阆中)管辖,三台的辉煌过去了,从省城到市城,三台持续了1500年的繁华,在最近这100年里走向了没落,这份遗憾、这份沧桑,难以明说。解放后仍设三台县,驻城厢镇(潼川镇),属遂宁专区;1958年划归绵阳专区,1985年属绵阳市。
三台属川中丘陵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是主要的农业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2020年三台县第一产业增加值99.1亿,麦冬、生猪、藤椒和优质粮油、蔬菜是三台的主导农业产业,其中粮食产量在70万吨左右,年出栏生猪在100万头以上。麦冬种植基地达6万余亩,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麦冬)示范区,并建成麦冬博物馆、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太极生脉饮、脉冬旺饮料走向市场,麦冬产业链建设有成效。藤椒产业基地已达20万余亩,建立藤椒物流交易中心。三台加大麦冬和藤椒产业链的投入,做大产业规模,加强农产品加工建设,同时可以围绕农产品作深加工。
三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9亿,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差不了多少,将大健康(食品医药)、高端装备及材料制造和鞋服纺织定义为支柱产业,目前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14户,引入新敏雅、铁骑力士、太极制药、领旗食品、上海梅林、鸿星尔克、翰彬霖等知名企业。但三台县的部分工业并没有和三台县的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相结合,无法体现三台县的产业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祝三台经济越来越好,三台乡亲生活越来越好!
关注@ 蚕丝观下,探讨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