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简单介绍寒食节的来历)

小科普 159

清明节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得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那么清明节是如何由来的呢?

其实清明节明清之有是寒食节的小弟,到明清之后直接取代了寒食节,成为独立的并我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

话至此,那么寒食节是如何由来的?

寒食节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清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河东裴介介子推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到明清时代,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介子推,山西运城市夏县裴介村人,春秋时期晋国贤臣,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深得世人怀念,素有华夏忠孝第一人之称,死后葬于山西介休绵山,于秦二世时迁葬回其故里。)

夏县旌介遗址

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运城市夏县裴介镇介子推故里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宋代时期,寒食、清明节更是放假七天。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明日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四大习俗:扫墓、踏青、植树、放风筝。能回老家的都尽量回老家,回不去,不要忘记传统娱乐,带着孩子踏青、植树、放风筝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